《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 版)》由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制定,结合中国人群流行病学特点和发病机制,整合了国内外相关新进展,对规范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14。以下是部分要点解读:
-
分层简化:将骨折风险分为高骨折和极高骨折风险,取消低、中风险分类,使临床判断更聚焦于需要积极干预的患者1。
-
明确 “近期骨折” 定义:对于极高骨折风险指标之一的 “近期发生骨折”,明确 “近期” 为 “24 个月”,为风险评估提供了更准确的时间界定1。
-
强调 FRAX 模型局限性:指出 FRAX 模型缺少中国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可能低估国人骨折风险,且存在危险因素不完善等问题,提示临床需制定更适合中国患者的骨折风险分层判定标准2。
-
影像学检查更全面2:新增 CT 和 MRI 检查,其可更敏感地显示细微骨折,对鉴别骨质疏松症与骨肿瘤等疾病有重要价值;核医学检查如放射性核素显像等在鉴别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和其他骨骼疾病中具有一定优势,PET - CT 和 PET - MRI 对排查肿瘤相关骨病有应用价值。
-
骨密度测量细化2:除常用的双能 X 线吸收法(DXA)检测中轴骨密度外,明确对于特殊患者如患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或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前列腺癌等,可取非优势侧桡骨远端 1/3 处测量;定量 CT 对于肥胖、脊柱退变或腹主动脉钙化等患者检测骨密度更准确;外周骨密度测量可用于风险筛查和评估,但不能用于诊断;骨小梁分数作为 DXA 衍生指标,可评估骨骼微观结构。
-
实验室检查完善2:一般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多项指标;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推荐血清 P1NP 和 CTX 分别作为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敏感性较高的标志物;若标志物水平显著升高,需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或其他代谢性骨病。
-
药物治疗规范1: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患者进入药物假期需充分评估,且定期随访;虽然美国 FDA 取消了特立帕肽致骨肉瘤的警示及 24 个月的疗程限制,但我国该药使用说明书提示疗程仍为 24 个月。
-
强调综合治疗3:提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运动疗法、营养补充剂使用等非药物治疗手段,以及药物治疗,同时关注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
总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 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全面、更规范的诊疗依据,有助于提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水平,减少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