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手术 > 文章内容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022)》要点解读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4-25 08:14浏览: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由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发布,以下是其要点解读2
 
  1. 更新流行病学数据:2018 年数据显示,50 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 19.2%,其中女性 32.1%,男性 6.9%;65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 32%,女性 51.6%,男性 10.7%。估算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 9000 万,女性约 7000 万。同时,40 岁以上人群椎体骨折患病率男性为 10.5%,女性为 9.5%,提示需关注男性骨质疏松症防治。
  2. 强调筛查重要性:多数骨质疏松症无明显症状,常因脊柱变形或骨折后才被诊断。指南强调患者自我筛查和基层医疗机构筛查,推荐使用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骨质疏松症风险 1 分钟测试题、亚洲人骨质疏松症自我筛查工具(OSTA)、世界卫生组织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等,以便早期识别高危人群。
  3. 重视 X 线筛查椎体骨折:骨质疏松症患者椎体骨折患病率高,约半数无明显症状,需影像学检查诊断。胸椎、腰椎 X 线检查费用低、辐射小,是筛查首选方法。指南列举了绝经后女性及 50 岁以上男性不同年龄段行椎体骨折评估的指征及评判标准,有助于提高无症状性椎体骨折检出率。
  4. 提出骨代谢标志物参考范围:推荐血清 Ⅰ 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和血清 Ⅰ 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分别作为骨形成和骨吸收的骨转换标志物(BTMs),并首次给出不同检测方法下、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正常参考值范围。BTMs 有助于鉴别诊断和早期评估药物疗效。
  5. 重视骨折风险分层识别:指南提出骨折高风险和极高风险分类标准,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的患者均为骨折高风险人群,若合并近期脆性骨折(24 个月内)、抗骨质疏松治疗期间骨折、多发性脆性骨折、使用致骨骼损害药物、骨密度 T - 值<-3.0、高跌倒风险或慢性疾病致跌倒史、FRAX 计算未来 10 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30% 或髋部骨折风险>4.5% 等 7 个危险因素之一,则属于骨折极高风险。骨折风险分层是治疗药物选择、疗效评估及双膦酸盐类药物能否进入药物假期的重要依据。
  6. 新增及更新治疗药物:新增米诺膦酸、艾迪骨化醇、罗莫佐单抗为抗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米诺膦酸是双膦酸盐类药物,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艾迪骨化醇是新型活性维生素 D 衍生物,也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且促进肠道钙吸收作用强,常规饮食下可不额外补钙;罗莫佐单抗是硬骨抑素单克隆抗体,兼具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作用,但有心血管不良事件潜在风险。此外,美国虽取消特立帕肽相关限制,但我国该药批准疗程仍为 24 个月。同时,指南更重视中医中药作用,新增仙灵骨葆等 4 类中成药。
  7. 依据骨折风险分层选治疗方案:高骨折风险者,初始治疗可选择口服类双膦酸盐,不耐受者可选择唑来膦酸或地舒单抗;极高骨折风险者,初始治疗建议选特立帕肽、唑来膦酸、地舒单抗、罗莫佐单抗等注射类药物;髋部极高骨折风险者,优选唑来膦酸或地舒单抗。
  8. 明确药物疗程建议: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是长期的。口服类双膦酸盐治疗 5 年后,骨折风险不高可考虑进入药物假期,风险仍高疗程可延长至 10 年;唑来膦酸盐治疗 3 年后,同理,可考虑进入药物假期或延长疗程至 6 年。达到双膦酸盐类药物最大疗程且骨折风险仍高时,建议用特立帕肽或罗莫佐单抗等序贯治疗。地舒单抗治疗 5 - 10 年后需重新评估骨折风险,如仍高可继续用药或换用其他药物。特立帕肽批准疗程不超过 24 个月,罗莫佐单抗不超过 12 个月,地舒单抗、特立帕肽和罗莫佐单抗疗程结束或停药后需序贯其他药物治疗。
 
此外,该指南还在发病机制、诊疗流程、防治基础措施、康复治疗、分级诊疗等方面进行了更新和完善,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了更全面的指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