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髋部脆性骨折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临床干预指南(2023 年版)》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和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共同牵头制定。以下是该指南的部分要点3:
-
首选腰椎、髋部的双能 X 线吸收测定法(DXA)检查,同时建议做髋部和胸腰椎 X 线、骨代谢、骨转换标志物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
推荐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术后长期使用钙剂和维生素 D,可与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使用。钙的摄入总量为 1000 - 1200mg/d,维生素 D 推荐的初始剂量为 1000 - 2000IU/d,然后根据血清 25(OH)D 的水平进行适当调整。
-
药物选择依据: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的选择依据骨折风险分层。髋部脆性骨折术后属于髋部骨折极高风险者,建议优先选择唑来膦酸或地舒单抗。
-
联合与序贯用药:促骨形成药物与抗骨吸收药物可根据患者状况进行个性化选择,不推荐同类别药物之间联合使用,不同类别药物可根据具体情况序贯使用。
-
特殊患者用药:慢性肾功能不全(CKD)1 - 3 期可使用骨吸收抑制剂 / 骨形成促进剂,当慢性肾脏病 - 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CKD - MBD)生化指标得到控制,用药方法与其他人群用药相同。CKD4 - 5 期的患者需最大努力控制 CKD - MBD 生化指标,可选择的药物有维生素 D 受体激动剂 25 (OH) D、地舒单抗等。
对于髋部脆性骨折术后患者,尽早开展规范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定期监测骨转换标志物、评估药物疗效、骨密度变化及两年内再骨折发生情况,以此全面、系统、客观、准确地判断治疗效果,并作为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提高长期规范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依从性可采用多种模式综合应用,如强化骨科医生术后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理念、提高药物可及性、开展骨折联络服务(FLS)、加强患者教育以及简化治疗方案等。
-
建议加强对髋部脆性骨折术后再骨折患者骨量和骨质量的监测、筛查与管理,开展必要的药物与非药物管理,重点提高患者对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依从性。
-
为预防假体松动,建议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给予抗骨吸收药或促骨形成药物治疗,避免使用可能损害植入假体骨整合的药物。
-
推荐结合术后快速康复(ERAS)理念开展髋部脆性骨折术后管理,将抗骨质疏松药物与非药物管理贯穿 ERAS 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