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SS 是因腰椎退行性改变导致椎管、神经根管或椎间孔狭窄,以神经源性跛行或下肢神经根性疼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强调诊断需将症状、体征与影像学相结合,仅影像学上有狭窄而无临床症状,不能诊断为 DLSS,同时明确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或脊柱侧弯继发椎管狭窄不属于 DLSS,合并时可做伴随诊断。
基于解剖位置,新增了 DLSS 分类描述,分为中央管狭窄、侧隐窝狭窄和椎间孔狭窄。明确狭窄的责任节段、部位及范围,有助于确定术前减压目标和选择术式,实现个体化手术减压。
解释了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以及患者症状与姿势和运动状态相关的机制。上关节突增生内聚、黄韧带肥厚导致椎管结构性狭窄,引起神经根缺血,以及神经根氧合不足、代谢物积聚是间歇性跛行的主要原因。脊柱前屈时椎管容积增大,反之则减小,这是症状与姿势和运动状态相关的主要原因。
-
症状及体征:间歇性跛行、症状与姿势动态相关、症状多阳性体征少是典型临床表现。依据狭窄部位及程度,更系统地对症状进行了描述,进一步强调将患者症状、体征与影像学相结合,以选择针对性治疗。
-
影像学诊断:腰椎 MRI 是主要检查方法,硬膜囊正中矢状位直径<10mm 被认为是椎管狭窄,神经根管直径<4mm 为神经根管狭窄。还补充了基于腰椎 MRI 的影像学狭窄分级评分系统。腰椎 CT 对骨质改变、韧带钙化及骨化显示清晰,可明确侧隐窝骨性狭窄程度及范围,也是重要检查方法。而腰椎 X 线片在评估软组织、椎间盘和神经方面有局限性,单凭其难以确定椎管狭窄。
-
辅助诊断:补充强调了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明确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的责任节段及部位,有助于微创诊疗,对于不耐手术患者,还可联合糖皮质激素消除病变神经根炎症和水肿。同时指出肌电图在 DLSS 辅助诊断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因其诊断特异度较低,多用于神经系统疾病鉴别诊断。
-
非手术治疗:进一步细分为基础治疗与药物治疗,是病变程度不重、症状较轻患者的首选。基础治疗包括健康宣教、脊柱健康管理及物理锻炼。药物治疗以控制疼痛、消除炎症、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神经等药物为主,新增了抗抑郁药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药物推荐。首次肯定了中医药治疗 DLSS 的效果,中医根据证型将其分为风寒痹阻型、肾气亏虚型、气虚血瘀型以及痰湿阻滞型,辨证施治。
-
手术治疗:目的是增加椎管狭窄水平横截面积,解除神经压迫。明确了 5 点手术适应证,如非手术治疗 3 个月以上无效或症状持续加重的患者,建议手术减压;神经根严重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患者应首选手术干预。将 “加速康复” 概念纳入手术基本原则,旨在优化围手术期处理。对于不伴腰椎失稳的患者,首选单纯椎管减压手术治疗。开放性椎管减压术式选择需根据狭窄部位,尽可能选择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方式。微创椎管减压术是有效手术方法,有条件的医院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前提下优先选择。对于术前有腰椎不稳或术中减压可能导致节段不稳的患者,应行腰椎固定融合术,融合节段根据临床症状和减压范围确定。腰椎内固定可在椎管减压后提供即刻稳定,根据减压和不稳定范围确定内固定节段,以增加融合效果。
积极且规范地开展 DLSS 围手术期 ERAS 管理,术前充分评估、精准设计手术方案、预防性镇痛及患者宣教;术中仔细操作、保护神经软组织及减少出血;术后给予多模式镇痛,提倡患者早期康复锻炼,以达到加速康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