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02 年世界溺水大会,溺水是指 “由于液体浸没或沉入而导致呼吸功能受损的过程”。溺水结果分为非致命溺水(有或无发病率)和致命溺水。指南还对 “浸没” 和 “沉入” 进行了区分,“浸没” 指气道在水面以上,“沉入” 指气道在水面以下。同时指出,“近、湿、干、主动、被动、盐水、淡水、次级” 等修饰词不应与溺水相关联。
全球每年约有 23.6 万人死于溺水,1 - 4 岁儿童因意外落水溺水风险最高,其次是自然水域中的青少年和年轻人。周末溺水死亡可能性比工作日高出 48%。
-
个人层面:父母及监护人应履行预防义务,提高对儿童溺水危险的认识,定期检查家中溺水隐患;游泳者应选择正规泳池,游泳前不宜过饱或空腹,做好热身准备。
-
社会层面:中小学校应对学生进行溺水知识及辨别危险水域教育;建立危险水域巡查制度,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正规泳池应配备救生员。
-
没有正式水上救援训练的人应从安全地点尝试救援,如伸手、扔绳子或漂浮物、划船到溺水患者处。
-
接受过正式水上救援训练的人应根据训练水平,佩戴个人防护和安全设备进行水中救援。
-
车辆沉没时,应在车辆入水后的初始漂浮阶段立即逃离,若车辆仍漂浮,应爬出来留在车顶;若车辆下沉,离开后应远离车辆并朝安全方向移动。可遵循 SWOC 算法逃生,即解开安全带,打开车窗(上游车窗),立即出去,孩子优先。
-
初始复苏:溺水者被救起后,应先确定神志是否清醒。若神志清楚,可帮助拍背、鼓励咳嗽,同时拨打急救电话;若神志不清,应采取侧卧位,解开衣扣,清除口鼻部泥沙,然后取仰卧位,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单人施救按压与人工呼吸次数比为 30∶2,双人施救为 15∶2,按压频率为 100 - 120 次 /min。
-
后续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溺水者,如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或意识改变等,在急救现场应保持其稳定侧卧位,防止呕吐物反流引起窒息,并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在医院内,需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血气分析、胸部 X 光等,以确定溺水者的身体损伤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如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该指南特别关注野外环境下的溺水情况,为溺水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建议,有助于提高溺水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生存质量。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和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综合判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