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优化心脏骤停的全流程救治,提升及时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复苏成功率及出院存活率,改善远期预后和生存质量,完善国家和区域急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根据医疗机构的救治需求和能力,设置基层版、标准版、高级版复苏中心。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具备基层版功能;三级综合医疗机构具备标准版功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疗机构按高级版标准建设。
-
管理委员会:由院长或医疗副院长牵头,急诊科主任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
-
制度规范:制订基于本机构实际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细化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院前院内衔接制度等。
-
MDT 工作机制:以急诊科为核心,以复苏救治单元为基本管理单元,建立健全多学科联合诊疗工作机制,包括急诊科、心血管内科等多个科室。制订救治预案及专科协作机制,建立快速反应团队,保持 24 小时绿色通道和快速响应。
-
数据管理与会议:复苏办公室专职人员负责患者信息登记等,对数据统计分析,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定期开展 MDT 会议,按季度分析监测数据,提出改进措施并跟进效果。
-
联动协作机制:与院前 120 急救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建立联动协作机制,优化院前院内衔接流程。区域内各级复苏中心协同配合,健全双向转诊机制。
-
复苏空间配置:最少有一个独立的复苏床单位,另设置不少于一个备用或优先使用的复苏床单位。每张床单位面积原则上不低于 15m²。为复苏患者设置快速检查、介入、手术的诊疗通道及必要的备用位,留置重症监护床单位。
-
复苏设备配置:包括循环支持设备、气道及呼吸支持设备、多功能监护设备、神经功能保护及评估设备、快速影像评估设备、床旁快速检测设备、创伤止血设备、器官支持及血液净化设备等。
-
复苏技术开展:涵盖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快速人工气道建立技术、机械通气技术等多种技术。
-
MDT 复苏团队建设:包括经过规范培训的院前急救团队和具备高级心肺复苏能力等的急诊抢救团队。
建立复苏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包括心肺复苏质量、自主循环恢复率、住院病死率等。定期对复苏中心的工作进行评估和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持续优化复苏流程和救治效果。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急诊急救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复苏中心将朝着智能化、一体化、区域协同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复苏中心的建设水平和管理能力,为心脏骤停患者提供更好的救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