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急诊急救 > 文章内容

2024 ESICM/NACCS最佳实践共识建议:创伤性脑损伤后目标体温控制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4-16 08:31浏览:

重要性及监测

  • 关键环节:体温测量和控制是严重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优质护理的重要部分,对于即将发生脑疝的患者,体温控制至关重要。
  • 监测方式:持续温度监测优于间歇温度测量;推荐监测核心温度(如膀胱、食道、脑),而非表面温度(如皮肤);除脑温度监测外,建议同时评估其他核心温度来源,当无法立即进行脑温度监测时,可采用食道、膀胱、血管内等核心温度替代。

颅内压管理与温度控制

  • 常温控制:受控常温(目标核心温度 36.0-37.5°C)应作为《西雅图国际严重创伤性脑损伤共识会议(SIBICC)2019 年指南》中一级和二级治疗的补充。
  • 低温治疗:若一级和二级治疗未能控制颅内压,可考虑治疗性低温(目标核心温度≤36.0°C),且目标温度应尽量接近生理温度。对于即将发生脑疝的患者,可将治疗性低温作为加速策略;对于颅内缓冲容量储备耗尽、颅内压不稳定且偶有峰值 > 25mmHg 的患者,可将低温作为中期颅内压控制策略。

发热管理

  • 及时处理:严重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中,不受控发热(神经源性或继发于炎症、感染)可致继发性脑损伤,对于有癫痫发作或高风险的患者,以及镇静通气后的患者,一旦发现发热,无论颅内压如何,都应立即控制体温。
  • 区分病因:没有脓毒症或显著炎症时,神经失调导致的发热较常见,应及时发现并治疗,将体温控制在 36.0-37.5°C;发热继发于败血症或炎症且患者有继发性脑损伤危险时,尤其在急性期,应考虑控制体温;发现神经源性发热后,只要大脑有继发性脑损伤风险,就应持续控制常温。

低温诱导与维持

  • 设备选择:建议使用自动反馈控制的温度管理装置快速诱导低温,神经外伤 ICU 处理颅内高压危象时,应备有不同浓度的低温氯化钠溶液。
  • 精准控制:精确控温的自动反馈控制设备对启动和维持目标温度很重要,恒温期间患者最大温度变化≤±0.5°C / 小时,≤1°C/24 小时;低温治疗应持续至大脑无继发性脑损伤风险。

复温与寒颤管理

  • 复温评估:复温前除考虑颅内压绝对值外,还应进行颅内扫描和 / 或其他颅内顺应性评估,复温由自动反馈控制设备控制,每 24 小时不超过 1.0°C,防止反弹性体温过高。
  • 寒颤处理:评估、记录和处理寒颤很重要,发现颅内压不稳定和寒颤时,确保镇静深度后可考虑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对于严重创伤性脑损伤亚急性期的自主呼吸患者,应个体化评估受控常温的适应症;若发热导致继发性脑损伤风险低,且一线治疗无法控制寒颤,可考虑允许性高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