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急诊急救 > 文章内容

老年急危重症容量管理急诊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4-16 08:25浏览:

  1. 特殊病理生理特点:老年急危重症患者往往多病共存,如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基础状况差异大。他们对容量负荷的耐受性低于年轻患者,疾病状态下易合并心功能下降,对前后负荷变化敏感,内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易发生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且认知和主诉表达能力下降,影响临床判断。因此,其容量管理需要更为精准化和个体化。
  2. 急诊容量管理评估
    • 基本内容:包括有无容量缺乏、有无容量超负荷以及个体对补液的耐受性等。
    • 临床征象:意识状态、心率 / 脉率、血压、尿量等是简洁、快速且直观的评估方法,但在部分老年患者中不敏感,需注意其局限性,应动态观察,避免单一指标评估。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评估简便易行,可作为评价老年急危重患者血管内容量状态的方法,但要考虑年龄因素影响。
    • 其他评估方法:建议采取有创 / 无创血流动力学技术、床旁超声(如腔静脉指数等)进行更为客观的量化评价。对初始液体治疗无效的患者应进行容量反应性评估,被动抬腿试验是有效方法之一,简单易行、安全性好。此外,中心静脉压(CVP)、乳酸、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的监测也有助于判断患者的容量状态和液体反应性,在老年急危重症患者容量管理中应动态监测。
  3. 血压靶目标:老年急危重患者容量复苏血压靶目标应参照基础血压水平,根据原发疾病特点、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制订,并实施动态评估。
  4. 液体策略: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容量复苏应采取适度液体策略,初始 1-2 小时补液量 20-30mL/kg,但对高龄危重症患者宜采取谨慎补液策略。老年低血容量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首选晶体液,平衡晶体液与生理盐水比较,肾脏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可能更低。白蛋白不单独用于容量复苏,当需要使用大量晶体液复苏时可联合使用,对有低白蛋白血症的老年急重症患者有一定益处。
  5. 医护协同:老年急危重症容量管理应加强医护协同,明确医生和护士之间的角色和责任分工。
 
该共识还指出,老年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容量管理应遵循 SOSD 原则,即抢救(Salvage)、优化(Optimization)、稳定(Stabilization)、降阶(De - escalation)四个阶段3。此外,寻找容量平衡点要根据老年患者起病诱因、病因、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并兼顾各器官交互影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