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急诊急救 > 文章内容

重症脑卒中介入治疗围术期患者保护性约束的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4-16 08:24浏览:

约束实施评估要点

  • 意识状态评估: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等工具评估患者意识水平,对于意识模糊、躁动不安的患者,需考虑保护性约束。
  • 认知功能评估: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等评估患者认知能力,若患者存在定向力障碍、记忆力减退等,可能需要约束以防止意外发生。
  • 行为能力评估:观察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是否有自伤或伤害他人的行为倾向,如频繁挣扎、试图拔除导管等,是决定是否实施约束的重要依据。
  • 管路情况评估:评估患者身上留置的管路数量、类型及重要性,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等,若管路易被患者意外拔除,且拔除后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应考虑约束。

约束预防及替代措施

  • 环境优化:保持病房安静、舒适,避免强光和噪音刺激,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减少因环境因素导致的患者烦躁不安。
  • 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解释治疗过程和约束的必要性,争取患者的配合。
  • 疼痛管理:及时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取有效的镇痛措施,如药物镇痛、物理镇痛等,避免因疼痛引起患者的不适和躁动。
  • 肢体固定:对于一些肢体活动度较大的患者,可以采用肢体固定器等替代约束工具,既能限制患者的过度活动,又能保证患者的舒适度。

约束用具及时长的选择

  • 约束用具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约束用具,如约束带、约束衣等。约束带应选择材质柔软、透气性好的产品,避免对患者皮肤造成损伤;约束衣则适用于需要限制患者上半身活动的情况。
  • 约束时长:约束时间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进行调整,尽量缩短约束时间。一般情况下,每次约束时间不宜超过 2 小时,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约束部位皮肤情况,如出现红肿、疼痛等异常,应及时解除约束。

约束实施操作要点

  • 操作前准备: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约束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取得其理解和配合。准备好合适的约束用具,并检查其安全性和完整性。
  • 正确实施约束:约束时应保持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避免约束过紧影响血液循环。约束带应固定在床栏或其他固定装置上,确保牢固可靠,但不能影响患者的正常呼吸和活动。
  • 密切观察:约束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约束部位皮肤情况等,每 15 - 30 分钟巡视一次,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约束解除评估

  • 病情评估: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认知功能、行为能力等是否有所改善,是否能够配合治疗和护理,不再有自伤或伤害他人的风险。
  • 管路评估:评估患者身上的管路是否已妥善固定,患者是否能够自行保护管路,避免意外拔除。
  • 综合判断: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管路情况,综合判断是否可以解除约束。如患者病情稳定,意识清楚,能够配合治疗,且管路安全,可考虑解除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