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分泌科 > 文章内容

《中国老年代谢综合征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22)》解读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3-31 07:59浏览:

  1. 定期体检与监测:老年人感知能力下降,代谢综合征症状不典型,疾病前期较难发现。因此建议老年人每年定期体检,监测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以便早期诊断。
  2. 生活方式干预:中心性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始发因素。老年患者应适当运动,减少久坐。活动能力强的可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爬楼梯、快走等;能力较差的可选择瑜伽、太极等柔和运动;无活动能力的建议被动活动关节。饮食上以低盐、低脂肪、高蛋白膳食为主,定时定量。评估肥胖时,除 BMI 外,还应关注腰围和身体肌肉量,个性化制定体重管理策略,鼓励患者加强抗阻训练和蛋白质摄入以增加肌肉量。
  3. 降血脂治疗:老年患者降血脂时,在血脂达标后继续服用小剂量他汀类药物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首选亲水性他汀类药物如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以降低肝肌损害。虽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会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但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保护作用更大。
  4. 肾功能评估与用药:用药前需评估肾功能水平,根据 eGFR 值调整药物方案,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5. 多学科管理与干预:针对认知功能减退、自理能力下降、依从性较差的老年患者,建议多学科医疗团队共同管理,优化治疗方案。社区医师和家庭药师应每 2 - 3 个月进行一次家庭回访与追踪,定期开展知识讲座,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知识指导,提高治疗的协助与监督作用。
  6. 血糖管理:个体化设定血糖目标范围,降低低血糖风险,慎重使用低血糖发生风险高的药物。采用糖尿病饮食,防止血糖波动,避免空腹运动,运动时携带升血糖食物。当老年患者血糖<5.0mmol/L 时,需采取措施预防低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7.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手段之一,但需综合评估老年患者出血风险、基础疾病、用药依从性及年龄等因素。根据 Framingham 风险评分,高风险患者阿司匹林有肯定获益;中至高风险患者很有可能获益;低至中风险患者要个体化治疗;低风险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出血风险大于获益,不建议使用。推荐低剂量阿司匹林(75 - 100mg/d)作为二级预防,阿司匹林不耐受可选用氯吡格雷每日 50 - 75mg。
  8. 药物治疗原则:(1)选择简单、依从性高的药物,从单药、小剂量起始,优选能同时治疗其他组分疾病的药物,减少多重用药风险。(2)优选低血糖风险低的降糖药物、1 次 /d 平稳降压的长效降压药物、中等强度他汀类降脂药物。(3)单药控制不佳可联合用药,但要权衡获益风险比,避免过度治疗。(4)重点关注肝肾功能、心脏功能、并发症、共病等因素。(5)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耐受程度、个人意愿和经济能力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9. 降压药物选择: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增加跌倒风险,降压药物优选低血压风险低的 ARB 类或 CCB 类,谨慎使用特拉唑嗪、卡维地洛等可能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α - 糖苷酶抑制剂有助于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餐后低血压症状。
  10. 疗效评价: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目标为<140/90mmHg,初始治疗 4 周后评价疗效以决定是否调整方案;启动调脂治疗 6 周后复查血脂,未达标则调整调脂药剂量或种类;HbA1c 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指标,启动降糖药物治疗后,建议 3 个月检测 HbA1c 以决定是否调整方案,血糖达标后可每 6 - 12 个月检测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