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分泌科 > 文章内容

2024 临床实践指南: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的诊断和管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3-31 07:57浏览:

诊断

  •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饮食史,尤其是进食含果糖、蔗糖或山梨醇食物后是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低血糖等症状,以及家族中有无类似疾病患者。
  • 临床表现
    • 症状:经典型患儿于 6 个月左右起病,进食含果糖食物后出现低血糖发作,如恶心、呕吐、腹痛、肝大、腹水、黄疸、低血糖等。患者还可能对甜食产生强烈的保护性厌恶。长期慢性摄入果糖食物,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以及代谢紊乱如代谢性酸中毒、低磷酸盐血症、高尿酸血症等。病情严重者出现多脏器损害,肝、肾功能衰竭,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 实验室检查
    • 血液检查:检测生化全项,可见低血糖、低磷酸盐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镁血症、高丙酮酸血症等;动脉血气分析可了解有无代谢性酸中毒。
    • 尿液检查:尿液中出现还原性物质时,要高度怀疑遗传性果糖不耐症。
    • 基因检测:检测患者的 ALDOB 基因,若存在单基因纯合或者复合杂合致病突变可以确诊。
  • 特殊检查:不建议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因为口服果糖时患者可能急性发病。必要时可进行静脉注射果糖试验,但需密切监测,若首先引起血清磷酸盐快速下降,接着血糖快速下降,随后血尿酸和血镁升高支持果糖不耐症诊断。确切的诊断依赖肝组织醛缩酶 B 活性检测,但肝组织活检属于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

管理

  • 饮食控制
    • 原则:一旦怀疑遗传性果糖不耐受,应立即严格限制摄入一切含果糖、蔗糖或山梨醇成分的食物和药物,终身坚持无果糖饮食。婴幼儿应食用专门的配方奶粉。
    • 注意事项:由于饮食限制,患者的维生素 C 摄入量明显减少,应予补充。同时,要注意避免一些隐藏的果糖来源,如某些加工方式的土豆等,可咨询营养师制定合理饮食方案。
  • 急症治疗
    • 低血糖治疗:急性低血糖发作时,静脉推注葡萄糖即可使低血糖得到纠正。
    • 保肝治疗:对于急性期患儿,建议住院治疗,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血浆置换,以改善营养状态、纠正出血倾向并增加机体免疫力。
    • 其他对症治疗:发生抽搐者可用安定、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等镇静治疗,对上述药物治疗无反应者,静脉注射普鲁泊福,随后静脉滴注。同时,要纠正酸中毒等代谢紊乱。
  • 长期管理:患者应终身佩戴标明医学诊断的标志,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得到及时处理。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监测生长发育情况、肝肾功能、血糖、血磷、血尿酸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提供必要的遗传咨询,告知遗传方式和再发风险等。对于有生育意愿的夫妇可在孕前或孕早期进行携带者筛查,必要时对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