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 年版)》是 2024 年 10 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诊疗指南,这是中国首部肥胖多学科诊疗的权威指南,以下是其主要内容:
肥胖症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症定义为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异常或者过度脂肪蓄积。近年来,也有一些学术组织和学者建议以 “以肥胖为基础的慢性疾病” 来定义肥胖症。
肥胖症的诊断标准
基于体质指数的诊断标准:体质指数(BMI)计算方式为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在中国成年人群中,BMI 低于 18.5kg/㎡为低体重状态,18.5kg/㎡且低于 24kg/㎡为正常体重,24kg/㎡且低于 28kg/㎡为超重,达到或超过 28kg/㎡为肥胖症。其中,BMI28.0kg/㎡且低于 32.5kg/㎡为轻度肥胖症、32.5kg/㎡且低于 37.5kg/㎡为中度肥胖症、37.5kg/㎡且低于 50kg/㎡为重度肥胖症、达到或超过 50kg/㎡为极重度肥胖症。
基于体型特征的诊断标准:腰围是反映中心性肥胖的常用指标,正常腰围定义为 < 85cm(男性)和 < 80cm(女性),腰围≥90cm(男性)和≥85cm(女性)即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此外,腰围 / 臀围比(WHR)≥0.90(男性)和≥0.85(女性)时,也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基于体脂比的诊断标准:常采用的测量方法包括皮褶厚度测量、生物电阻抗分析和双能 X 射线吸收测定法等。目前将成年人体脂比超过 25%(男性)或者 30%(女性)定义为体脂过多。
儿童青少年肥胖症的诊断标准:对于 7 岁以下儿童,可以性别年龄别 BMI 的标准差作为评价方法;对于 6 岁 - 18 岁学龄儿童青少年,可以性别年龄别 BMI 作为筛查超重与肥胖标准,并与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接轨。
肥胖症的分型
基于病因的分型:分为原发性肥胖症和继发性肥胖症两种类型。原发性肥胖症是指由于环境与遗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肥胖症;继发性肥胖症是指病因明确的肥胖,包括内分泌系统疾病导致的肥胖症、药物导致的肥胖症、综合征性肥胖症或单基因肥胖症等。
基于有无代谢异常的分型:根据腰围、BMI、内脏脂肪、瘦体重及代谢异常划分为不同的肥胖症分型。
基于病理生理的分型:分为脑饥饿型、胃肠饥饿型、情绪饥饿型、低代谢型。
肥胖症的治疗原则
减重目标分层设定:对于大多数超重和轻度肥胖症患者,可设定为在 3-6 个月之内至少将体重降低 5%-15% 并维持;对于中、重度肥胖症患者则可设定更高的减重目标。
关注减重速率:减重速率与肥胖症程度和所采取的减重方式相关,减重过程中需关注脱水、肌少症和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建议每 3-6 个月对减重效果和代谢指标进行评估。
肥胖症的治疗方案
行为心理干预:包括行为技能训练和心理干预。行为技能训练辅导有效的应对压力技巧,训练正念饮食;心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情感支持、互助团体支持等。
运动干预:在运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 BMI、体能、基础疾病和肥胖症相关疾病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包括运动频率、强度、方式、时间、总量等,并随访运动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评估。
临床营养治疗:是肥胖症综合治疗的基础疗法,包括个体化营养筛查、营养状况评定、营养诊断、制定营养干预计划,并在一定时期内实施与监测。医学减重膳食主要包括限能量饮食、高蛋白饮食、轻断食模式、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等方式。
药物治疗:目前在中国共有五种药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包括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重度肥胖症患者,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胃旁路手术、袖状胃切除术等。
中医药治疗:可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调节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改善肥胖症患者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