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4)》由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基层内分泌代谢病学组组织制定,以下是部分要点:
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可干预因素:包括代谢综合征(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 / 肥胖)、不良膳食结构、运动不足、吸烟、饮酒等。近年来,高尿酸血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高同型半胱氨酸等也成为新的危险因素。
不可干预因素:性别、年龄、遗传或家族史、糖尿病病程等。
筛查与诊断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筛查对象:2 型糖尿病(T2DM)患者和年满 12 周岁的 1 型糖尿病(T1DM)患者。
筛查起始时间及频率:T1DM 患者年满 12 周岁后每年筛查,12 周岁后确诊者 5 年内必须进行第 1 次筛查,之后 1 次 / 年;T2DM 确诊后即开始进行全面眼科检查,1 次 / 年;如果 1 次或多次年度眼科检查没有视网膜病变的证据,并且血糖在目标范围内,则 1-2 年复查 1 次;轻度非增生型 DR(NPDR)患者 6-12 个月复查 1 次,中度 NPDR 患者 3-6 个月复查 1 次,重度 NPDR 随访频率小于 3 个月;增生型 DR(PDR)应每个月进行随访;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患者,3 个月内至眼科检查;糖尿病合并妊娠者,推荐第 1 次产检时筛查,妊娠后每 3 个月筛查 1 次及产后 1 年内筛查。
筛查方法: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及时进行眼科评估,包括视力、眼压、房角、虹膜、晶状体及眼底检查。推荐经过培训的医技护人员使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机,拍摄 2 张以上以黄斑和视乳头为中心的 45° 眼底后极部彩色照片用于初步筛查及随访。其他散瞳眼底照相方法,如单视野、双视野等用于 DR 筛查、诊断与分级评估,但需要在具备眼专科的医疗机构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是检测和评估 DME 的常用方法,检测方法无创、便捷,无须散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用于辅助 DR 筛查。人工智能在 DR 的筛查和诊断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鼓励有条件的非眼科机构,借助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软件或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开展 DR 筛查。
糖尿病肾脏病(DKD):
筛查对象:T2DM 患者和病史 5 年以上的 T1DM 患者。
筛查起始时间及频率:T2DM 患者确诊时立即筛查肾脏病变,以后每年至少筛查 1 次;T1DM 患者确诊 5 年后筛查肾脏病变,以后每年至少筛查 1 次。
筛查方法:包括尿常规、尿白蛋白 / 肌酐比值(UACR)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合患者情况选择筛查指标。尿常规中尿蛋白阳性反应肾脏受累情况,可作为早期筛查 DKD 的参考指标;UACR 是 DKD 早期损伤的标志物,UACR>30mg/g 为尿白蛋白排泄增加,其中,30-300mg/g 为微量白蛋白尿,>300mg/g 为大量白蛋白尿;对于有 DKD 风险的成年人,建议使用基于肌酐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cr)方法,如胱抑素 C 可用,则应根据肌酐和胱抑素 C 的组合公式评估慢性肾脏病(CKD)程度。
诊断:目前 DKD 沿用的诊断依据以 2014 年美国糖尿病协会与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共识为准,认为 DKD 主要诊断依据为 UACR>30mg/g 和 / 或 eGFR<60mL・min-1・(1.73m2)-1 持续超过 3 个月。临床上至少满足以下 1 项条件者,可符合 DKD 的诊断:排除干扰因素,在 3-6 个月的 3 次检测中至少 2 次 UACR≥30mg/g 或 UACR≥3。
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
筛查方法:包括详细病史采集,症状及体征检查,自主神经病变评估,神经功能评估。常规采用 5 项体征检查(针刺痛觉、温度觉、踝反射、振动觉、压力觉)等方法半定量评估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病变。
诊断标准: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肢体远端对称性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结合神经功能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糖尿病心肌病(DCM):DCM 是指发生于糖尿病患者,不能用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脏病变来解释的心肌疾病。目前,DCM 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建议基层医疗机构对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进行 1 次心电图检查。
防治策略
危险因素管理:包括糖尿病早期筛查、合理膳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及其他生活方式管理、血糖管理、血压管理、血脂管理等。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变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降糖药、降压药、调脂药、改善微循环药物等。
分级诊疗及转诊:明确了不同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的分级诊疗及转诊流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当视力低于 0.7 或者出现突发的视力下降以及视物模糊时,应转诊到有眼底病医疗资源的医院就诊;如果眼底筛查结果正常,继续定期随访;如果患者眼底筛查提示轻度 NPDR,则转诊至二级或以上医院内分泌科;若患者眼底筛查提示中度及以上 NPDR、PDR 及 DME 时,转诊至二级或以上医院眼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