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24)》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糖尿病足病分会(外周血管医学分会)组织全国糖尿病足相关专家在《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第 3 版)的基础上更新而成,以下是该指南的部分要点:
糖尿病足及高危足的概念
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所致的下肢远端神经病变和 / 或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导致的足踝部皮肤溃疡和 / 或深层组织破坏,伴或不伴感染。
糖尿病高危足:糖尿病患者未出现足溃疡但存在严重周围神经 / 血管病变,不管是否存在足畸形或足溃疡史或截肢(趾)史。
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
神经病变表现:患肢皮肤针刺样或者烧灼样疼痛等感觉异常、肢端麻木、感觉减退或缺失,可呈袜套样改变,行走时踩棉絮感;查体可见皮肤干而无汗,脱屑,可见毳毛脱落。
下肢缺血表现:患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缺血部位出现溃疡或坏疽,部分合并局部感染。查体可见皮肤营养不良、毳毛少、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弹性差,双足(趾)皮温下降,严重时足趾皮肤青紫,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糖尿病足的辅助检查
神经病变检查:包括 10g 尼龙丝检查法、震动觉检查、跟腱反射检查、痛觉检查、温度觉检查以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等。
血管病变检查:包括体检(触诊股、腘、足背动脉和 / 或胫后动脉搏动,Buerger 试验)、皮肤温度检查、踝肱指数(ABI)测定、经皮氧分压(TcPO2)测定、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以及血管影像检查(CT 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
糖尿病足的治疗
防治目标及策略:
防治目标:预防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进展,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糖尿病足患者死亡率;预防缺血导致的溃疡和肢端坏疽,预防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改善间歇性跛行患者的下肢肢体功能状态。
防治策略:包括三级。一级预防:防止或延缓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生;二级预防:缓解症状,延缓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的进展;三级预防:血运重建,溃疡综合治疗,降低截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内科治疗:
良好的代谢管理:积极进行血糖控制,首选胰岛素,在避免低血糖发生的前提下,尽可能将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低于 7%;对于糖尿病足合并高血压者,应将血压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糖尿病足合并脂代谢异常患者,应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在 2.6mmol/L 以下,若患者同时合并下肢动脉病变,则应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在 1.8mmol/L 以下。
下肢运动康复治疗:对于足部皮肤完整的缺血型或神经缺血型患者,运动锻炼能改善间歇性跛行患者的步行距离及行走时间;监督下的运动康复锻炼可显著提高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最大步行距离、无痛行走距离、6min 步行距离。
药物治疗:扩张血管药物治疗,如脂微球前列地尔注射液、贝前列素钠、西洛他唑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能显著降低其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但严重出血的风险轻度增加。
创面处理:
促进创面愈合的前提条件:在创面处理的同时,需积极进行全身情况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抗感染、代谢调节、下肢血运重建等。
非手术治疗:姑息性清创,以缩短自溶性清创时间、减少感染机会、改善深部组织引流;创面换药,根据创面感染程度和渗出量决定换药频次;创面用药,根据创面不同阶段选择创面用药;敷料选择,选择具有杀菌、吸附渗液、保持创面适度湿性、防粘连等具有复合功能且高性价比的伤口敷料;封闭式负压吸引,可有效改善创面引流和肉芽组织增生,但厌氧菌感染不适合使用该方法。
手术治疗:在全身状况许可的前提下,应尽早进行清创术去除创面坏死组织;在创面肉芽组织增生已覆盖骨骼、肌腱等深部组织,具备条件时应及时进行植皮术。
中医中药治疗:包括中医辨证论治、中医外科手术疗法、中药外敷等。其中中医外科手术疗法中,湿性坏疽局部清创宜早不宜迟,干性坏疽局部清创宜迟不宜早。中药外敷根据创面不同时期选择不同方剂,早期宜清热解毒祛腐为主,中期宜祛腐生肌为主,后期宜生肌长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