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患者为中心的肿瘤创新诊疗模式中国专家共识》于 2024 年正式发布,由国内肿瘤领域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旨在推动肿瘤诊疗从 “疾病为中心” 向 “患者为中心” 转型。以下是该共识的核心内容及实践要点:
-
模式定义
以患者的合理需求为依据,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和患者社会 - 心理 - 身体状态,通过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实现恶性肿瘤全周期管理的最大化获益1。
-
核心理念
-
患者参与决策: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由患者及其家属选择诊疗方案,强调治疗方案的经济成本、生活成本与潜在风险的透明化沟通1。
-
全周期服务整合:整合三级医院、社区医院及家庭资源,构建 “防 - 筛 - 诊 - 治 - 康” 无缝衔接的服务体系,推动分级诊疗落地12。
-
技术赋能便捷性:利用日间诊疗、居家医疗、远程随访等模式,结合新型给药技术(如皮下注射制剂),缩短患者就医时间,降低医疗成本17。
-
多学科协作(MDT)
-
精准评估:通过 MDT 团队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涵盖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支持治疗的综合方案。例如,山东省肿瘤医院通过固定 MDT 机制,使初诊患者三年无病生存率显著提升8。
-
动态调整:根据病情变化实时优化治疗策略,避免单一学科局限性。
-
便捷诊疗创新
-
日间诊疗:对一般情况良好、治疗时间短的患者采用日间手术或化疗,如江苏省肿瘤医院通过日间化疗将乳腺癌治疗周期缩短 30%,并发症率控制在 0.5% 以下7。
-
新型给药方式:推广皮下注射、口服制剂等便捷剂型,例如赫双妥皮下注射剂将给药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 5-8 分钟,显著提升患者治疗体验7。
-
输注中心与居家医疗:通过院内 / 院外输注中心及家庭药师服务,实现院外用药场景拓展,降低患者往返医院频次17。
-
数字化与智慧医疗
-
电子病历与数据共享:建立区域医疗数据平台,实现跨机构诊疗信息互通,例如北京 30 家医院试点病历共享项目,推动诊疗同质化1。
-
AI 辅助决策:利用智能软件辅助影像诊断、用药审核及风险预警,提升诊疗效率。例如,互联网医疗智能辅助审方系统可减少用药错误1。
-
中医药协同治疗
强调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 “增效减毒” 作用,通过辨证施治缓解放化疗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例如,中药联合化疗可提高疗效并降低毒性,但需进一步多中心研究验证1。
-
分级诊疗体系构建
-
三级协作网络:明确示范中心(三级医院)、规范中心(二级医院)、防治中心(基层机构)的职能分工。例如,基层机构负责早筛、康复随访,上级医院聚焦疑难病例攻坚2。
-
双向转诊机制:通过标准化流程实现患者在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合理流动,如乳腺癌区域联盟推动双向转诊服务,提升医疗可及性12。
-
乳腺癌管理实践案例
-
日间诊疗闭环:设立乳腺专病中心,整合 12 个专科资源,实现 “门诊评估 - 治疗执行 - 居家康复” 全流程管理,患者平均诊疗时间缩短 50% 以上7。
-
精准技术应用:采用荧光显影淋巴导航联合腔镜微创技术,缩小手术切口并降低疼痛评分;通过时辰化疗等前沿研究优化治疗方案7。
-
政策与医保支持
-
医保支付改革:多地将日间手术、化疗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采用按项目、DRG 等付费方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17。
-
资质与标准化:明确日间诊疗机构资质要求,制定临床路径及质量控制标准,如《中国恶性肿瘤日间诊疗专家共识(2022 版)》规范门诊服务流程1。
-
现存挑战
-
资源分配不均:基层医疗机构在技术、设备及人才方面仍存在短板,需通过医联体建设推动资源下沉。
-
患者认知差异:部分患者对新型诊疗模式接受度较低,需加强科普教育。
-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数字化医疗需建立严格的数据管理机制,防止信息泄露。
-
未来发展方向
-
个性化治疗深化:结合分子标志物检测(如 MET 基因变异),推动精准治疗与靶向药物应用6。
-
免疫治疗与联合策略:探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放疗、靶向治疗的协同作用,例如《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放疗中国专家共识(2025 版)》提供规范指导5。
-
长期随访与 PRO 评估:推广患者报告结局(PRO)量表,动态监测生活质量,优化治疗方案12。
《以患者为中心的肿瘤创新诊疗模式中国专家共识》通过整合多学科协作、便捷诊疗技术、数字化工具及中医药协同,为肿瘤患者提供全周期、个体化的诊疗服务。其核心在于通过制度创新(如日间诊疗标准化)、技术突破(如皮下制剂)及政策支持(如医保支付改革),实现医疗资源高效利用与患者体验提升的双重目标。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分级诊疗落地、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新型模式的长期疗效,最终构建中国特色的肿瘤诊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