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肿瘤疾病 > 文章内容

2024 UEG/ESCP/EAES/ESPCG/ESPEN/ESNM/ESSO指南:结直肠手术后胃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6-23 08:11浏览:

《2024 UEG/ESCP/EAES/ESPCG/ESPEN/ESNM/ESSO 指南:结直肠手术后胃肠道症状的评估与处理 - 第 1 部分:肿瘤疾病的后遗症》由欧洲多学科权威学会联合制定,聚焦结直肠癌术后胃肠道症状的规范化管理,尤其针对肿瘤相关后遗症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以下是核心内容的解读:

一、指南背景与目标

结直肠癌全球发病率持续上升,术后幸存者超 500 万,但 20%-40% 患者长期受胃肠道症状困扰,包括排便功能障碍(如大便失禁、腹泻)、肠梗阻肠粘连盆腔疼痛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指南基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旨在:
 
  1. 建立标准化评估流程,明确症状分型与病理机制;
  2. 优化多学科协作模式,整合药物、营养、康复及手术干预;
  3. 推动术后长期管理,降低并发症风险并改善预后。

二、关键症状分类与评估

1. 排便功能障碍

  • 机制:手术导致的直肠储袋功能丧失、盆底神经损伤及肠道动力紊乱910
  • 评估工具
    • LARS 评分:量化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严重程度,≥20 分为重度2
    • 肛管直肠测压:评估括约肌功能及直肠敏感性。
    • 动态 MRI:识别盆底结构异常及排便协同失调。

2. 肠梗阻与肠粘连

  • 机制:术后粘连(发生率约 93%)、肿瘤复发或吻合口狭窄1022
  • 评估方法
    • 腹部 CT:首选影像学检查,可识别机械性梗阻及粘连程度。
    • 胶囊内镜:用于排除小肠病变,但需谨慎用于狭窄风险患者。
    • 血清标志物:CEA 升高需警惕肿瘤复发。

3. 盆腔疼痛

  • 机制:神经损伤、吻合口炎或慢性炎症22
  • 评估流程
    • 疼痛量表:如 NRS 评分结合疼痛部位、性质及诱因。
    • 盆底肌电图:鉴别肌源性疼痛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 PET-CT:排除肿瘤复发或感染。

三、多维度管理策略

1. 药物治疗

  • 止泻治疗
    • 洛哌丁胺:首剂 4mg,后续 2mg / 次,最大剂量 16mg/d(证据等级 A)。
    • 考来烯胺:4g / 次,每日 2-3 次,适用于胆汁酸吸收不良型腹泻11
  • 促动力药物
    • 莫沙必利:5mg / 次,每日 3 次,改善肠道动力障碍。
  • 疼痛管理
    • 神经病理性疼痛:加巴喷丁起始剂量 300mg/d,逐步增至 900-1800mg/d(证据等级 B)。
    • 阿片类药物:氢吗啡酮联合纳美芬可增强镇痛效果并减少瘙痒19

2. 营养支持

  • 术前干预
    • ESPEN 推荐: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阳性者术前 10-14 天口服营养补充(ONS),能量目标 25-30kcal/kg/d5
  • 术后管理
    • 早期进食:术后 2 小时饮水,术后 24 小时恢复流质饮食,联合 ONS 可缩短住院时间11
    • 益生菌:含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的制剂可改善肠道菌群失衡(证据等级 B)。

3. 康复治疗

  • 盆底肌训练
    • 生物反馈治疗:每周 2-3 次,持续 6-8 周,可改善大便失禁(证据等级 A)。
    • 凯格尔运动:每日 3 组,每组 10 次,增强括约肌功能。
  • 胃肠康复
    • 针灸:足三里、天枢等穴位刺激可促进胃肠蠕动(证据等级 B)。
    • 腹部按摩:术后早期实施,减少肠粘连风险11

4. 手术干预

  • 适应证
    • 机械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无效或怀疑肿瘤复发时行粘连松解术。
    • 吻合口狭窄:内镜下球囊扩张或手术切除。
    • LARS:经肛吻合器修补或结肠 J 型储袋成形术(证据等级 B)。

四、特殊人群管理

1. 造口患者

  • 造口护理
    • 早期干预:术后 1 周内由造口治疗师指导更换造口袋,预防皮肤并发症。
    • 饮食调整:避免产气食物(如豆类),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以调节粪便性状。
  • 并发症处理
    • 造口缺血:紧急手术探查,必要时行造口重建。
    • 造口旁疝:使用腹带压迫,严重者需手术修补22

2. 老年患者

  • 营养优化
    • 蛋白质补充:目标 1.2-1.5g/kg/d,联合维生素 D(800IU/d)预防肌肉减少症6
    • 微量营养素:补充锌(20mg/d)和维生素 C(1000mg/d)促进伤口愈合。
  • 康复策略
    • 渐进式运动:从床边坐立到步行,每日 3 次,每次 10-15 分钟。
    • 认知行为疗法:缓解术后焦虑及排便恐惧。

五、挑战与未来方向

  1. 检测技术局限
    • 液体活检:ctDNA 监测复发的灵敏度需进一步提升,目前仅推荐用于临床试验。
    • 功能影像:高分辨率 MRI 和肠道超声在粘连评估中的价值需多中心验证。
  2. 耐药与并发症
    • 止泻药物耐药:探索新型 μ- 阿片受体激动剂(如 eluxadoline)的疗效。
    • 肠粘连预防:新型防粘连材料(如氧化再生纤维素膜)的临床应用需长期随访。
  3. 精准治疗
    • 分子分型:基于肠道微生物组或代谢组学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仍处于研究阶段。
    •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术后肠梗阻风险的算法需外部验证。

六、总结

2024 UEG 指南强调结直肠术后胃肠道症状管理需贯穿术前评估 - 术中优化 - 术后长期随访全周期,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精准干预。尽管现有证据支持药物、营养及康复治疗的有效性,但针对复杂病例(如重度 LARS、复发性肠梗阻)仍需个体化策略。未来需通过前瞻性研究验证新型生物标志物及治疗手段,推动结直肠癌术后管理向预测性、预防性、个体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