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的《NCCN 临床实践指南:间皮瘤:胸膜(2025.V1)》是关于胸膜间皮瘤诊断、治疗和管理的权威指南,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的主要内容:
-
临床表现:详细描述胸膜间皮瘤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咳嗽、胸腔积液等,以及这些症状在不同患者群体和疾病阶段的特点。
-
影像学检查:介绍胸部 X 线、CT、MRI、PET - CT 等影像学检查在胸膜间皮瘤诊断中的作用,包括如何通过这些检查来发现病变、评估肿瘤的范围和分期等。例如,CT 有助于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侵犯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PET - CT 对于判断肿瘤的代谢活性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有重要价值。
-
病理诊断:强调病理检查是确诊胸膜间皮瘤的金标准,包括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胸膜穿刺活检、胸腔镜下活检或开胸活检等获取病理标本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染色等手段来明确诊断和进行病理分型,如上皮型、肉瘤样型和双相型等。
采用国际认可的 TNM 分期系统,对胸膜间皮瘤的肿瘤原发灶(T)、区域淋巴结(N)和远处转移(M)进行详细分类和描述,以便准确评估患者的疾病分期,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如临床分期为 Ⅰ - ⅢA 期)且身体状况允许的患者,手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胸膜切除术或剥脱术、胸膜外全肺切除术等,指南会讨论不同手术方式的适应证、禁忌证、手术风险和预后等。例如,胸膜切除术或剥脱术适用于肿瘤局限于胸膜的患者,可尽量保留肺功能;而胸膜外全肺切除术则适用于肿瘤侵犯范围较广、累及肺组织的情况,但手术创伤较大。
-
化疗:明确指出一线化疗方案,如培美曲塞联合铂类(顺铂或卡铂)是目前常用的一线治疗方案,对于不能耐受培美曲塞的患者,可选择吉西他滨联合铂类等替代方案。同时,也会提及二线及后续治疗的选择,如长春瑞滨、吉西他滨等单药化疗,以及免疫治疗药物在特定情况下的应用等3。
-
放疗:阐述放疗在胸膜间皮瘤治疗中的作用,包括作为手术的新辅助或辅助治疗手段,用于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在疾病晚期用于缓解局部症状,如胸痛等;以及放疗的剂量、照射范围、分割方式等具体方案,还会涉及到调强适形放疗、容积弧形调强放疗等先进放疗技术的应用适应证和优势等3。
-
免疫治疗:基于相关临床试验结果,推荐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作为胸膜间皮瘤的一线治疗方案之一,尤其是对于非上皮型患者可能具有更显著的生存获益。同时,也会介绍其他免疫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在特定患者群体中的应用情况3。
规定了治疗后的随访计划,包括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胸部 CT 等)、临床症状评估、肿瘤标志物监测等,以便及时发现肿瘤的复发或转移,以及评估治疗的不良反应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根据随访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或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