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IHPBA/APHPBA 临床实践指南:胆囊癌的管理》由国际肝胆胰协会(IHPBA)与亚太肝胆胰协会(APHPBA)联合制定,通过德尔菲共识法整合全球 45 位专家意见,旨在为胆囊癌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国际统一标准。以下是指南的核心内容及关键推荐:
-
高危因素:指南强调胆石病、膳食因素(如高胆固醇饮食)、环境污染物是胆囊癌的主要风险因素,但明确胆囊腺肌症并非风险因素,这与国内部分指南存在分歧279。
-
无症状胆石病管理:不推荐常规预防性胆囊切除术,除非合并其他高危特征(如胆囊壁增厚、息肉≥1cm)279。
-
超声:作为首选筛查手段,用于评估胆囊息肉、结石及胆囊壁厚度。
-
CT/MRI:对疑似胆囊癌患者,需进一步行增强 CT 或 MRI 以评估肿瘤侵犯范围、肝门结构及淋巴结转移情况27。
-
PET/CT:推荐用于局部进展期胆囊癌的分期及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尤其适用于判断远处转移或淋巴结转移279。
-
所有胆囊切除标本均需常规病理检查,以避免漏诊意外胆囊癌(如腹腔镜术后发现的隐匿性癌)279。
-
免疫组化:用于鉴别胆囊癌与其他胆道肿瘤(如胆管癌),并辅助判断预后。
-
采用 AJCC TNM 分期(第 8 版),重点关注 T 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T1b 期及以上需行淋巴结清扫以准确分期249。
-
根治性胆囊癌切除术:定义为胆囊切除 + 肝 Ⅳb~Ⅴ 段楔形切除 +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D2 清扫,包括 No.8、12、13a 淋巴结)279。
-
扩大根治术:适用于 T3/T4 期肿瘤,包括大范围肝切除、血管重建或邻近器官(如十二指肠、结肠)联合切除279。
-
T1a 期:单纯胆囊切除后切缘阴性者可观察,无需二次手术。
-
T1b 期:需再次手术行根治性切除(肝切除 + 淋巴结清扫),但需综合评估患者手术风险279。
-
仅推荐用于早期病例(如 T1a 期),晚期胆囊癌不建议常规使用,因其可能增加肿瘤播散风险279。
-
标准 D2 清扫:T1b 期及以上患者需清扫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No.8、12、13a),若腹主动脉旁淋巴结(No.16b1)转移则视为远处转移,放弃手术279。
-
淋巴结评估:建议至少检查 12 枚淋巴结以确保分期准确性29。
-
临界可切除(BR)/ 局部进展期(LA)定义:包括肝门阻塞、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血管侵犯(如门静脉、肝动脉)279。
-
新辅助治疗:推荐采用含铂化疗(如吉西他滨 + 顺铂)联合放疗,治疗后通过 PET/CT 评估疗效,重新评估可切除性279。
-
晚期 / 转移性胆囊癌:
-
一线治疗:推荐吉西他滨 + 顺铂(GC 方案)作为标准方案,可联合免疫治疗(如帕博利珠单抗)610。
-
二线治疗:可选择氟尿嘧啶类、紫杉类或靶向药物(如 FGFR 抑制剂、IDH1 抑制剂),需根据分子检测结果(如 FGFR2 融合、IDH1 突变)选择1011。
-
姑息治疗:以缓解症状(如黄疸、疼痛)为目标,可采用胆道支架置入、放疗或姑息性手术269。
-
监测内容:
-
肿瘤标志物:CA19-9、CEA 每 3-6 个月检测一次,术前升高者需动态观察1314。
-
影像学检查:术后 3-6 个月行腹部 CT 或 MRI,之后每年一次,持续 5 年1314。
-
复发处理:复发病例需多学科评估,可考虑再次手术、化疗或靶向治疗1314。
-
核心模式:强调由肝胆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组成的 MDT 团队参与诊疗决策,尤其适用于局部进展期或疑难病例16。
-
决策流程:通过 MDT 讨论制定个体化方案,包括手术可行性、新辅助治疗选择及姑息策略16。
-
胆囊息肉处理:指南与国内标准一致,直径≥1cm 的息肉需手术切除,≥2cm 或可疑特征者术前需完善 CT 检查279。
-
预防性胆囊切除术:无症状胆石病患者不推荐常规手术,而国内指南倾向于对高危患者实施手术279。
该指南通过标准化手术命名、淋巴结清扫范围及可切除性评估,推动了胆囊癌管理的国际化进程。临床实践中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分子特征及地区医疗资源,灵活应用指南建议,并鼓励参与临床试验以探索新型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