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治疗时机
病理性骨折:对于四肢长骨等部位的病理性骨折,若经评估保守治疗难以愈合或会严重影响功能,应尽早手术。例如股骨、肱骨等骨干的病理性骨折,预计保守治疗无法恢复肢体正常力线和活动功能时,应在全身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尽快手术。
脊柱不稳和脊髓压迫症:一旦出现脊柱不稳伴有神经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或虽无神经症状但影像学显示脊柱不稳进行性加重,应尽快安排手术。对于即将发生脊柱骨折导致脊髓压迫的高风险患者,也应积极考虑预防性手术。
手术指征
四肢长骨:长骨的溶骨性破坏超过骨皮质的 50%,或预计负重后有发生骨折风险的,建议手术干预。如股骨近端、肱骨近端等部位的溶骨破坏,即使没有骨折,若评估骨折风险高,也可手术。
脊柱:脊柱椎体压缩超过 50%,或存在椎体后壁破坏、椎弓根受累等影响脊柱稳定性的情况,以及出现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症状的,是手术的明确指征。对于多节段椎体受累,导致脊柱整体稳定性明显下降的,也应考虑手术。
骨盆:骨盆环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出现疼痛、行走困难等症状,或髋臼部位的破坏影响髋关节功能的,具备手术指征。若骨盆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导致神经、血管受压等情况,也需要手术。
不同部位的手术方式
四肢长骨
髓内固定:适用于骨干的病理性骨折或溶骨破坏,如股骨、胫骨等,通过插入髓内钉来稳定骨折端或支撑溶骨破坏区域,可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
钢板螺钉固定:对于干骺端等髓内固定困难的部位,或需要进行骨肿瘤刮除后辅助固定的情况,可采用钢板螺钉固定,能提供较好的稳定性,便于同时进行肿瘤的局部处理。
人工关节置换:当关节周围的骨破坏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如肱骨近端、股骨近端等部位,人工关节置换可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脊柱
椎体成形术: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后凸成形术(PKP),适用于椎体压缩骨折但后壁完整、无神经症状的患者,可快速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部分高度。
脊柱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于存在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患者,需要进行减压手术解除压迫,同时通过内固定和融合技术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进一步的神经损伤和脊柱畸形。
骨盆
肿瘤切除重建术:对于孤立性的骨盆肿瘤,可进行肿瘤的广泛切除,然后采用人工假体、同种异体骨等进行骨盆重建,恢复骨盆的完整性和功能。
姑息性手术:对于无法完全切除的骨盆肿瘤,为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可进行姑息性的减压手术,如切除部分压迫神经、血管的肿瘤组织。
综合治疗
术前治疗:对于全身状况差、肿瘤负荷大的患者,术前可进行化疗、靶向治疗等,使肿瘤降期,减少术中出血和肿瘤细胞的扩散,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效果。对于存在高钙血症、贫血等并发症的患者,应积极纠正,改善患者的内环境。
术后治疗:术后需根据患者的病理结果、全身状况等,继续进行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全身治疗,以控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对于手术切除不彻底或存在残留肿瘤的患者,可考虑术后放疗,进一步杀灭肿瘤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