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整形外科 > 文章内容

中国瘢痕疙瘩临床治疗推荐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2-27 08:49浏览:

 按瘢痕疙瘩大小分类治疗
小型瘢痕疙瘩(直径<2cm)
耳部小型瘢痕疙瘩:以手术切除 “内核” 为主,兼顾耳形态重建,术后可采用 5 - 氟尿嘧啶(5-FU)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来治疗残余病理组织和预防复发,也可辅助放射治疗。
含有感染灶的小型瘢痕疙瘩:通过手术切除可去除病因,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和减少复发率。
其他部位和非感染小型瘢痕疙瘩:以药物注射为主,以激光、硅胶制剂和压迫治疗等为辅。采用 5-FU 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至完全平软后,再辅以硅胶制剂等预防复发,瘢痕充血明显时,可先采用去红激光治疗或抗血管药物注射来减少充血程度后,再联合硅胶制剂等辅助治疗,复发者可重复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药物注射平软后给予放射治疗。
中大型瘢痕疙瘩(长 2~10cm,宽<5cm,切除后可以直接缝合)
既往无治疗史:原则上应通过手术将瘢痕疙瘩完全切除,创缘皮瓣充分游离后直接拉拢缝合。预防复发的手段包括术中切口冲洗、术后放射治疗、5-FU 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高张力部位严格减张、去红激光、硅酮类药物和压迫治疗等。
既往有治疗和复发史:术前可采用 5-FU 瘢痕内注射,等待瘢痕停止增长、充血痛痒减轻后再进行手术。术后同样需要结合综合措施以降低复发率。
大型瘢痕疙瘩(长>10cm,切除后无法直接缝合)
能耐受手术:采用手术治疗,原则上应将瘢痕疙瘩完整切除,视情况采用皮瓣转移、植皮术、置入皮肤扩张器等方式闭合创面。术后结合综合措施预防复发。
不能耐受手术:非手术治疗的综合措施是主要手段,包括瘢痕内注射,硅酮类药物,压迫治疗,去红激光等。此外,可考虑口服抗瘢痕药物辅助治疗。
全身广泛性 / 弥散性瘢痕疙瘩: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硅酮类药品、激光、压迫治疗、局部放射治疗等,但应避免多部位、大面积放射治疗,还可以考虑口服抗瘢痕药物治疗。
特殊人群 —— 儿童患者
对于年龄在 16 岁以下的儿童患者,以阻止 / 减缓瘢痕疙瘩增长、缓解疼痛瘙痒症状为主,尽量避免化疗药物注射和放射治疗,可采用硅酮类药物、压迫治疗、激光治疗等方式。如瘢痕疙瘩>2cm 且有持续生长趋势,可考虑行瘢痕内部分切除减少病理组织容量,术后结合综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