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整形外科 > 文章内容

2019 WMS实践指南:冻伤的预防和治疗(更新版)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2-27 08:28浏览:

 冻伤的病理生理
预冻期:组织冷却,伴有血管收缩和缺血,无冰晶形成,神经元冷却和缺血会产生感觉过敏或感觉异常。
冻融期:冰晶在细胞内(快速冻伤时)或细胞外(缓慢冻伤时)形成,引起蛋白质和脂质紊乱等,解冻过程可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炎症反应。
血液淤滞期:血管在收缩和扩张之间波动,血液可能从血管中渗出或在血管内凝结。
晚期缺血期:由炎症反应、间歇性血管收缩、继续再灌注损伤、大血管内血栓形成等引起进行性组织缺血和梗死。
冻伤的分类
非冻结性冻伤:通常发生在暴露皮肤,如脸颊、耳朵或鼻子,不会形成冰晶与组织损伤,保暖后麻木和苍白很快消失,无长期损害。
冻结性冻伤:需立即采取防护措施防止进一步发展,可分为 4 度。
Ⅰ 度:引起麻木和红斑,有轻微表皮脱落,轻度水肿。
Ⅱ 度:皮肤表面起水疱,水疱内可见透明或乳白色液体,周围有红斑和水肿。
Ⅲ 度:产生出血性水疱,损伤扩展到网状真皮内和真皮血管丛下方。
Ⅳ 度:通过真皮层,涉及相对无血管的皮下组织,坏死延伸至肌肉和骨骼。
预防措施
穿着合适衣物:选择防风、防水、透气的外套,多层穿衣以便根据温度和活动量调整,佩戴保暖的帽子、手套、围巾和袜子,保持手脚干燥。
保持环境适宜:在寒冷环境中,保持室内温暖,使用取暖设备,避免长时间处于低温、潮湿或有风的环境。
注意身体状况:避免疲劳、饥饿和脱水,因为这些会降低身体对寒冷的抵抗力,有基础疾病或服用影响血液循环药物的人群要特别注意。
加强锻炼:规律运动可增强体质和耐寒能力,但在寒冷环境运动要做好热身和保暖。
治疗措施
现场治疗
治疗低温症:先治疗中度(28.0-31.9℃)和重度(<28.0℃)低温症,包括脱离寒冷环境、增添衣物、静脉内液体复温等。
补水:能吞咽者可口服补液盐,有恶心、呕吐或精神状态改变者,静脉输注加热至 37-42℃的生理盐水,优化补液量。
低分子右旋糖酐:不考虑溶栓等其他全身性治疗时,可静脉注射加热后的低分子右旋糖酐。
布洛芬:现场条件允许时,可按每天 12mg/kg 剂量开始,每天 2 次服用布洛芬。
快速复温:伤后 2h 内尽快温水复温,水温 37-39℃,冻伤部位变红或紫且柔软表示复温有效,及时风干。
合理使用消毒液:患肢严重水肿时,复温水中可加聚维酮碘、氯己定等消毒液。
止痛:复温期间可用非甾体抗炎药或阿片类镇痛药止痛。
被动解冻:无法现场复温时,移动到温暖处,用身体热量缓慢复温。
水疱处理:一般不进行现场水疱处理,透明易破的水疱可抽吸液体,用干纱布覆盖。
外用芦荟膏:使用敷料前,可将芦荟膏用于局部解冻组织。
减轻水肿:用大量干纱布敷料宽松包裹,避免患肢用于行走等活动,必要时抬高患肢。
医院内治疗:包括手术清创、截肢、高压氧治疗、药物治疗等,根据冻伤程度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