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与患病率
雄激素性秃发(AGA)是青春期及青春期后毛发进行性减少的疾病,在我国成年男性患病率为 21.3%,成年女性为 6.0%。
病因及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具有明显遗传倾向,中国人群中患者家族遗传史占比 53.3%-63.9%,以父系遗传为主。雄激素受体基因等多个基因多态性与 AGA 发生密切相关。
雄激素:睾酮在 II 型 5α- 还原酶作用下转化为二氢睾酮(DHT),DHT 与雄激素受体结合,使毛囊微小化,导致毛发变细、毳毛比例增加,最终秃发。
其他机制:血管退化与缺氧、毛囊周围微炎症、局部前列腺素作用及代谢紊乱等参与发病,肥胖、吸烟等也与 AGA 发生发展有关。
临床表现与分级
男性:早期额部发际线后移,顶枕部毛发变细稀疏,严重时额部及顶部头发脱落,仅留枕部及双颞部毛发,用 Hamilton-Norwood 分级。
女性:多表现为额顶部头发弥漫性变细稀疏,额颞角毛发变化不明显,常用 Ludwig 分级,部分女性可用 Olsen 分级。改良 BASP 分型法适用于男女,依据发际线形态和头发密度分级。
辅助检查
拉发试验:患者 3 天不洗头,拉下≥6 根头发为阳性,提示活动性脱发,AGA 患者多为阴性。
洗发试验:如精细洗发试验,可辅助判断洗发时脱发数量,用于辅助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监测。
毛发显微像:AGA 表现为毛干变细,休止期毛发比例增加。
皮肤镜:是 AGA 诊断主要辅助检查,脱发区特征为毛干直径异质性等,可与其他脱发疾病鉴别。
组织病理检查:毛囊微小化是 AGA 重要特征,还可见毛球位置上移等改变,可与其他疾病鉴别。
实验室检查:男性典型 AGA 患者一般无需实验室检查,女性患者如有相关症状可进行性激素、卵巢超声等检查,弥漫性脱发患者可检查血常规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青春期后发病、特殊脱发模式、皮肤镜征象、拉发试验及家族史等可诊断 AGA。
鉴别诊断:需与休止期脱发、前额纤维化性秃发、模式性分布的纤维化性秃发、弥漫性斑秃、药物性脱发等鉴别,通过发病诱因、拉发试验、毛发镜、组织病理及用药情况等方面区分。
治疗
诊疗原则:向患者说明病情和治疗预期,共同制定个体化方案。早期治疗效果好,可采用药物、物理治疗等,联合治疗优于单一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供毛区毛发充足者可植发,无法植发者可采用修饰方法。同时,患者应注意生活方式调整。
系统药物治疗:非那雄胺适用于成年男性,抑制睾酮转化为 DHT,促进毛发生长。螺内酯用于女性 AGA 患者,可抗雄激素。孕激素类药物适用于合并高雄激素血症等的女性 AGA 患者。
外用药物治疗:米诺地尔对 AGA 疗效肯定,男性推荐 5% 浓度,女性推荐 2% 浓度或 5% 浓度每日 1 次。
物理治疗:微针治疗可诱导生长因子产生,增加药物渗透。低能量激光治疗可促进毛发生长,对男女 AGA 均有效。富血小板血浆(PRP)局部注射可促进毛发生长,常作为辅助治疗。
自体毛发移植:将枕部毛囊移植到秃发部位,适用于特定患者,有 FUT 和 FUE 两种术式。
其他治疗:外用前列腺素类似物等治疗有一定疗效,但证据不足。中医辨证施治证据等级不高。重度 AGA 患者可使用发片、假发或头皮纹饰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