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反应
注射反应:如进针处渗血、轻度肿胀、瘀斑和疼痛等。
过敏反应:包括速发性和迟发性过敏反应,可能对利多卡因、交联剂等过敏。
感染:内源性病原体被激活或外界病原体侵入,以及生物膜形成、血管栓塞导致供血障碍继发感染等。
丁达尔(Tyndall)现象:在皮肤较薄部位注射较多透明质酸或注射层次偏浅,局部皮肤在光线照射下呈现蓝色。
结节和条索状隆起:注射总量过多或者注射层次过浅所致。
肉芽肿反应:由异物引起的 Ⅳ 型变态反应所致,常于注射后数个月甚至数年内出现。
血管栓塞:严重不良反应,可导致组织坏死、失明甚至危及生命。
其他:如注射过浅过快导致皮肤发白,注射过深填充不足,注射后毛细血管扩张、局部刺激引起的红肿及感觉异常等迟发性炎症反应。
预防措施
术前
明确患者就诊目的及期望效果,选择合适的透明质酸填充剂、填充方法及评估注射剂量。
收集患者完整病历资料和图像记录,了解疾病史、过敏史、手术史等。
检查注射部位是否有感染,疱疹活动期应延迟注射,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中
注射室保持清洁消毒,患者卸妆、洁面,戴一次性无菌帽,注射部位及其周边皮肤消毒。
操作者戴无菌手套、帽子、口罩,保持无菌操作。
锐针注射可不需要麻醉,钝针注射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选择恰当麻醉方式。
锐针注射层次尽可能在真皮中、深层或骨膜上,尽量避免在重要血管解剖位置注射,注射前回抽,多部位注射时保持针头移动和每次注射前都回抽,以最小推力缓慢注射并在退针过程中注射填充剂,选取合适针头及注射手法,避免同一区域多次穿刺,注射后及时按压止血,术中随时观察患者反应和局部皮肤变化。
术后
注射术后观察至少 30min,及时发现并补救不良反应。
将填充剂随附的批号标签粘贴在患者病历上。
详细记录注射操作过程。
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注射部位 48h 内避免过热或过冷刺激,不要按摩,避免剧烈运动,出现可疑不良反应迹象应及时就医。
治疗措施
疼痛:尽量使用细小锐针并在注射 4-5 个点后换针头,缓慢注射,疼痛敏感者可局部表面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或冰敷后再注射,对于剧烈或突然加重的疼痛,如眼痛伴有皮肤苍白或青紫、视觉丧失等须重视,可能是血管栓塞表现。
出血和瘀斑:注射前 2 周患者应暂停免疫调节剂和抗凝血剂等,术中减少经皮穿刺点数量,使用细小锐针减慢注射速度,避免同一部位重复注射,注射中或注射后即刻发生的瘀斑和血肿,立即加压按压,出血较多时按压同时冷敷 10-15min,大面积瘀斑或血肿 48h 内冷敷,48h 后热敷,可配合服用抗炎药物或活血化瘀中药,外用相关乳膏。
早期过敏反应:可表现为红斑、丘疹、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等,出现过敏症状,可口服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和相应的外用药物治疗,反复发作者可采用透明质酸酶溶解,如出现过敏性休克应及时抢救。
迟发性过敏反应:如表现为迟发性红斑和炎性肉芽肿,第 1 次出现时可口服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片,伴随发热等可同时口服抗生素,第 2 次或多次出现时,控制症状后积极溶解或吸除填充剂。
丁达尔现象:一般可通过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酶来改善,使过多或位置不当的透明质酸溶解。
结节和条索状隆起:较小的结节可先观察,部分可自行吸收,较大或不消退的结节可注射透明质酸酶,也可采用激光等物理方法辅助治疗。
血管栓塞:一旦怀疑血管栓塞,应立即停止注射,给予透明质酸酶注射、局部热敷、扩血管药物等,必要时行溶栓治疗、高压氧治疗等,如出现眼动脉栓塞等严重情况,需尽快眼科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