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整形外科 > 文章内容

黑素瘤多学科诊治实施规范——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2-27 08:19浏览:

 黑素瘤多学科诊治实施规范 ——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专家共识(2020 年版)
一、黑素瘤的临床分型
恶性雀斑样痣型黑素瘤:多发生于老年人的曝光部位,如面部。生长缓慢,常由恶性雀斑样痣发展而来,原位阶段可持续数年,之后才侵袭真皮。
浅表扩散性黑素瘤:最常见的类型,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多见于非曝光部位。呈水平生长,病变边界不规则,颜色多样,常有红斑、鳞屑等表现。
肢端雀斑样黑素瘤:好发于手掌、足底、甲下等肢端部位,在亚洲人和黑人中相对常见。早期表现为色素不均匀的斑片,边界不清,易被忽视。
结节性黑素瘤:生长迅速,常表现为隆起的结节,颜色可深可浅,易发生溃疡和出血,预后相对较差 。
其他罕见类型:如无色素性黑素瘤、结缔组织增生性黑素瘤等,临床较为少见,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特殊性。
二、黑素瘤的诊断
临床症状:色素斑或肿物的形态、颜色改变,如不对称、边缘不规则、颜色不均匀、直径增大、隆起等(ABCDE 法则) 。还可能伴有瘙痒、疼痛、破溃、出血等症状。
皮肤镜检查:作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能观察到皮损的细微结构和色素分布,提高早期诊断率。如不典型色素网、不规则条纹、蓝白幕等特异性模式。
病理活检:确诊的金标准,包括切除活检、切取活检和穿刺活检等。活检时应尽量完整切除病灶,保证足够的组织量,以准确判断病理类型和分期 。
三、影像学诊断
超声检查:可用于评估局部淋巴结和皮下组织的受累情况,判断淋巴结的大小、形态、结构以及血流信号,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转移。
CT 检查:有助于发现肺部、肝脏、骨骼等远处器官的转移灶,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周围组织的关系 。
MRI 检查:对于软组织和神经系统的病变显示效果较好,可用于评估头颈部、四肢等部位的黑素瘤是否侵犯深部组织和神经,以及脑部是否有转移。
PET-CT 检查:可全身扫描,发现隐匿的转移灶,对于判断肿瘤的分期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但费用较高,一般在怀疑有远处转移时选用。
四、分期评估
采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的 TNM 分期系统,根据肿瘤的厚度(T)、淋巴结转移情况(N)和远处转移情况(M)进行分期:
T 分期:T1 期肿瘤厚度≤1.0mm;T2 期肿瘤厚度 1.01 - 2.0mm;T3 期肿瘤厚度 2.01 - 4.0mm;T4 期肿瘤厚度>4.0mm 。
N 分期:N0 表示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 表示 1 个区域淋巴结转移;N2 表示 2 - 3 个区域淋巴结转移;N3 表示≥4 个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融合的淋巴结转移。
M 分期:M0 表示无远处转移;M1 表示有远处转移,根据转移部位分为 M1a(皮肤、皮下或远处淋巴结转移)、M1b(肺转移)、M1c(其他内脏转移或任何远处转移伴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
五、治疗
5.1 外科治疗
手术切除:早期黑素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切除范围应根据肿瘤的厚度和部位确定,一般切缘距肿瘤边缘 0.5 - 2cm 。对于肢端黑素瘤,有时可能需要截肢或截指(趾)。
前哨淋巴结活检:对于厚度>1.0mm 的黑素瘤,推荐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以判断区域淋巴结是否转移,指导后续治疗。如前哨淋巴结阳性,需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
5.2 内科治疗
化疗:主要用于晚期黑素瘤的姑息治疗,常用药物有达卡巴嗪、替莫唑胺等,但化疗的有效率相对较低,不良反应较大。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常用药物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等,可显著提高晚期黑素瘤患者的生存率,不良反应相对化疗较小,但可能出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靶向治疗:针对具有特定基因突变的黑素瘤,如 BRAF V600E 突变,可使用维莫非尼、达拉非尼等靶向药物,疗效显著,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耐药。
5.3 干扰素治疗
对于高危的 Ⅱ - Ⅲ 期黑素瘤患者,术后辅助使用干扰素 α - 2b 可降低复发风险,提高生存率,但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如发热、乏力、流感样症状等。
5.4 免疫治疗
除上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外,还可采用细胞因子治疗,如白细胞介素 - 2 等,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但不良反应较明显,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5.5 靶向治疗
除 BRAF 抑制剂外,对于存在 NRAS、KIT 等基因突变的患者,也有相应的靶向药物在研究和应用中,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5.6 放射治疗
术后辅助放疗:对于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多、淋巴结包膜外侵犯或手术切缘阳性的患者,术后辅助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
姑息放疗:用于晚期黑素瘤患者的骨转移、脑转移等,缓解疼痛、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5.7 中医中药治疗
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但不能替代西医的标准治疗。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
六、定期规范随访
随访时间:术后 2 年内,每 3 - 6 个月随访 1 次;术后 3 - 5 年,每 6 - 12 个月随访 1 次;术后 5 年以上,每年随访 1 次 。
随访内容: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皮肤检查、淋巴结检查,以及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 等)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
注意事项: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如出现新发皮疹、淋巴结肿大、疼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日晒,有助于预防黑素瘤的复发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