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整形外科 > 文章内容

浓缩血小板制品在面部皮肤软组织年轻化中应用的专家共识(2020版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2-27 08:13浏览:

 应用机制
促进皮肤更新、胶原沉积:浓缩血小板制品含血小板、生长因子等成分,可加速创伤修复,促进成纤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调整胶原蛋白比例,清除光损伤细胞外基质,诱导新胶原合成与重构。
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富含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血管生成因子,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生长、迁移,诱导血管再生,为组织再生提供营养和氧气。
调节炎症反应:血小板活化释放的生物活性分子可调节炎症,其中的抗菌肽有抑菌止痛作用,白细胞可抑菌抗菌,抗炎因子能减轻非感染性炎症。
治疗适应证
改善皱纹:面部皮内注射可改善皮肤质地,减少眶周、前额、颊部、口周和颈部等部位皱纹。
改善色素病变:对面部色素病变如 “黑眼圈” 等有一定改善作用,可使肤色更均匀。
填充作用:具有一定填充作用,配合脂肪移植可提高移植脂肪的存留率,减少吸收,对改善面部衰老疗效更佳。
辅助其他治疗:可辅助微针、光电、透明质酸和其他药物等年轻化治疗,提高疗效,减轻治疗后的红斑、水肿、结痂等不良反应。
禁忌证
妊娠、哺乳期、备孕女性。
贫血、凝血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的患者。
有严重感染、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全身性疾病患者。
局部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等病变者。
制备与使用规范
制备:不同类型的浓缩血小板制品制备方法有所差异,但都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备过程中的离心速度、时间等参数需根据具体的设备和制品类型进行优化和标准化。
使用:包括注射技术、剂量、频率等。注射时需根据治疗部位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注射层次和方法,避免注射到血管内或引起局部组织损伤。一般来说,可 1-2 个月治疗 1 次,3-4 次为一个疗程。
不良反应及处理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红肿、瘀青、疼痛等,一般较轻微,可在数天至数周内自行缓解。少数可能出现过敏反应、感染等严重不良反应。
处理方法:对于轻微不良反应,可采取冷敷、局部护理等对症处理措施。出现过敏反应需及时使用抗过敏药物,感染则需进行抗感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