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桂醇硬化剂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专家共识》主要内容如下:
概述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一组复杂的来源于脉管系统的疾病,婴幼儿血管瘤以内皮细胞增殖为特征,是最常见的婴幼儿良性肿瘤。脉管畸形是胚胎发育时期脉管系统发育异常所致,超过 60% 的脉管畸形发生于头颈部,可能引起严重的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硬化治疗是其常用的治疗方法。
聚桂醇硬化剂简介
作用机制:聚桂醇注入靶血管后,可迅速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红细胞聚集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同时引发血管内膜无菌性炎症,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管腔闭塞,使血管瘤组织逐渐吸收缩小至消失。
优势: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疼痛轻微,还具有麻醉功效,患者在硬化治疗时耐受性好。可制作成泡沫硬化剂,能增大与血管内皮的接触面积,延长接触时间,减少用量,提高疗效。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适用于口腔颌面部的静脉畸形、微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等。对于婴幼儿血管瘤,可用于增殖期瘤体增长迅速、可能影响功能或外观,且口服药物效果不佳或存在药物治疗禁忌证的情况。
禁忌证:对聚桂醇过敏者;有严重过敏体质者;病变部位有明显破溃感染者;全身情况较差,如有严重心功能不全者;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
治疗前准备
检查评估:进行全面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以及超声、MRI 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病变的类型、范围、深度等。
患者沟通: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治疗的目的、方法、可能的风险和预后等,签署知情同意书。
药品器械:准备好聚桂醇注射液、合适的注射器、穿刺针等,必要时准备好泡沫化制备装置。
治疗操作规范
注射方法:一般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根据病变部位和大小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和进针角度。可采用多点注射,将硬化剂均匀注入病变组织内,对于较大的病变,可先从周边开始注射,再向中央推进。若为泡沫化聚桂醇,需按照规范的泡沫制备方法和注射流程操作。
注射剂量:根据病变的类型、大小、部位等因素确定,一般首次注射剂量不宜过大,后续根据治疗反应和病变消退情况调整剂量。
治疗间隔:通常 2~4 周进行一次注射治疗,一般需要多次注射,具体次数根据病变的消退情况而定。
并发症及处理
局部并发症:如注射后局部组织肿胀、疼痛,一般为暂时性的,可在数天至数周内自行缓解。若出现局部皮肤或黏膜的坏死,应给予清创、换药等处理,预防感染。
全身并发症: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发热、头晕等,一旦发生需立即停止注射,给予抗过敏、退热、对症支持等治疗。若出现气栓等严重并发症,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吸氧、溶栓等。
随访
治疗后应定期随访,一般在注射后 1 周、1 个月、3 个月、6 个月等时间节点进行复查,观察病变的消退情况、有无并发症发生等,根据随访结果调整后续治疗方案或给予相应的处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