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口腔锥形束 CT(CBCT)于 2000 年在日本获得监管批准,2012 年被纳入国家健康保险系统后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成像技术能让牙科医生对牙齿硬组织病变进行三维观察和诊断。
基本原则
正当性原则:在进行常规放射检查时,必须证明检查具有正当理由,即预期从检查中获得的诊断信息对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具有显著价值,且该价值超过检查所带来的潜在辐射风险等危害。
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遵循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 ALARA(合理尽可能低)原则,在保证获得足够诊断信息的前提下,采取一切合理措施将患者的辐射暴露降至最低,使患者从检查中获得的利益最大化。
适应证
牙体牙髓病:如检查根尖周病变的范围、性质,判断根管形态、数目及是否存在根管侧支、根尖分歧等;确定髓石、牙内吸收等病变的位置和程度。
牙周病:精确评估牙槽骨的吸收程度、类型和范围,判断牙周骨缺损的形态,如垂直型吸收、水平型吸收等,辅助制定牙周治疗计划。
口腔颌面外科:用于种植手术前评估,包括牙槽骨的高度、宽度、密度、骨质情况以及与重要解剖结构如神经管、上颌窦的位置关系;评估颌骨囊肿、肿瘤等病变的范围、性质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在正颌外科中,帮助医生准确测量颌骨的形态、大小和位置,进行手术模拟和设计。
正畸科:分析牙颌面畸形的类型和程度,如骨性错颌畸形的诊断和分类;观察牙齿的三维位置,评估牙根的形态、长度、倾斜度以及与牙槽骨的关系,辅助制定正畸治疗计划,预测治疗效果。
检查前准备
患者信息收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过敏史,了解患者是否有金属植入物等可能影响成像质量的因素。
告知患者:向患者解释检查的目的、过程、可能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去除金属物品:要求患者去除头部及口腔内的金属物品,如耳环、项链、假牙、金属牙套等,以减少金属伪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设备参数选择
根据患者的检查部位、年龄、体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扫描参数,如管电压、管电流、扫描视野、层厚等,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
图像评估与解读
质量评估:检查图像的清晰度、对比度、噪声水平等,确保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若图像存在伪影、模糊等问题,应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如重新扫描。
解剖结构识别:准确识别牙齿、牙槽骨、颌骨、上颌窦、神经管等口腔颌面解剖结构,观察其形态、大小、位置和密度等是否正常。
病变分析:根据图像表现,判断是否存在病变,分析病变的部位、范围、性质、边界等特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诊断。
该指南还可能包括不同医疗机构及不同场景下口腔锥形束 CT 检查的规范、质量控制、培训要求等内容,为口腔锥形束 CT 的合理应用和规范化操作提供了全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