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根尖区牙根外吸收的风险因素及其临床处理建议的专家共识》解读
一、背景与重要性
正畸治疗过程中,根尖区牙根外吸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它可能会影响牙齿的长期稳定性和功能。该专家共识的发布是为了提高正畸医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规范临床操作,有效预防和处理根尖区牙根外吸收。
二、风险因素
(一)患者相关因素
年龄:年龄较大的患者发生牙根外吸收的风险相对较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牙根的生理状态发生改变,牙骨质的修复能力下降。例如,成年患者尤其是 30 岁以上的人群,在正畸治疗时牙根外吸收的发生率可能会比青少年患者更高。
性别:部分研究显示女性患者发生牙根外吸收的几率稍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患者在生理周期、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牙根形态和解剖结构:牙根短、根尖孔大的牙齿更容易发生外吸收。这是因为短牙根在受到正畸力时,根尖区的应力分布更为集中;根尖孔大则使得牙髓组织与外界环境的联系更为紧密,炎症介质等更容易进入根尖周组织,引发外吸收。
牙外伤史:既往有牙外伤史的牙齿,尤其是根尖区受到损伤的牙齿,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发生牙根外吸收的风险明显增加。因为外伤可能导致根尖区的牙周膜损伤、牙髓充血等,使牙根处于易受侵害的状态。
(二)正畸治疗相关因素
矫治力的大小和类型:过大的矫治力是导致牙根外吸收的重要因素。当矫治力超过牙周组织的生理承受范围时,根尖区的血管受压,牙髓和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受阻,引起局部缺氧和炎症反应,从而诱发牙根外吸收。例如,使用高强度的连续力比轻力矫治更容易引发外吸收。不同类型的矫治力,如滑动法和关闭曲法,在牙根外吸收的风险上也可能存在差异。
矫治时间:正畸治疗时间过长会增加牙根外吸收的风险。长时间的矫治过程使牙齿持续处于受力状态,根尖周组织长期处于应激和修复的循环中,容易导致修复机制失衡,引发外吸收。一般来说,矫治时间超过 30 个月的患者,牙根外吸收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矫治器类型:不同的矫治器对牙根外吸收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固定矫治器由于矫治力相对持续、直接,与活动矫治器相比,可能会增加牙根外吸收的风险。同时,一些特殊设计的矫治器,如自锁矫治器和传统结扎丝矫治器,在牙根外吸收方面也可能存在差异,自锁矫治器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可能会减少牙根外吸收的风险。
三、临床处理建议
(一)预防措施
治疗前评估:在正畸治疗前,应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包括牙齿的影像学检查(如根尖片、锥形束 CT 等),准确评估牙根的形态、长度、根尖周组织情况以及既往病史等。对于存在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如牙根短、有牙外伤史的患者,要制定更为谨慎的治疗计划。
矫治力的控制:遵循正畸治疗的生物力学原则,使用轻力矫治。根据患者的年龄、牙齿移动类型等因素合理调整矫治力的大小。例如,在初始排齐阶段,使用小于 100g 的矫治力,避免过大的矫治力导致牙根吸收。同时,合理选择矫治力的类型,尽量采用间断力,减少持续力的使用。
矫治器的选择和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矫治器。对于牙根外吸收风险较高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自锁矫治器,并合理调整矫治器的参数。在矫治过程中,定期检查矫治器的状态,确保矫治力的正确传递,避免因矫治器故障(如托槽脱落、弓丝变形等)导致矫治力异常。
(二)监测方法
临床检查: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临床检查,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牙齿松动度增加、咬合疼痛等症状。牙齿松动度的检查可以通过手动检查,一般正常牙齿的生理性松动度在 0.2 - 0.3mm 之间,若松动度明显增加,可能提示牙根外吸收等异常情况。
影像学检查:定期(如每 3 - 6 个月)进行影像学检查是监测牙根外吸收的关键。根尖片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观察根尖区的形态变化。锥形束 CT 能够更准确地显示牙根外吸收的程度、范围和三维形态。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的影像学资料,及时发现牙根外吸收的早期迹象。
(三)治疗措施
调整矫治计划:一旦发现牙根外吸收,应根据吸收的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矫治计划。如果吸收较轻,可适当减小矫治力,延长复诊间隔时间,给根尖周组织足够的修复时间。如果吸收较为严重,可能需要暂停矫治,观察一段时间,待吸收情况稳定后再考虑是否继续矫治。
牙髓治疗:对于牙根外吸收导致牙髓暴露或牙髓炎症的情况,需要进行牙髓治疗。根据牙髓的状态,可以选择盖髓术、根管治疗等方法。例如,当牙髓仅有充血症状时,可尝试氢氧化钙盖髓术;若牙髓已经坏死,则需要进行根管治疗,以去除感染的牙髓组织,防止炎症进一步扩散,加重牙根外吸收。
牙周支持治疗:在牙根外吸收的治疗过程中,牙周支持治疗也非常重要。通过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牙周治疗方法,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维护牙周组织的健康。同时,可以使用一些促进牙周组织修复的药物,如米诺环素软膏等,局部应用于牙周袋内,帮助牙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