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ITI 共识报告:颧种植体 —— 适应证,手术技术评估和长期治疗结局》解读
一、背景
颧种植体技术在口腔种植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这份共识报告是为了系统地梳理颧种植体的相关知识,包括其适用的情况、具体手术操作要点以及长期治疗后的效果等方面,从而为口腔种植医生提供科学的指导。
二、颧种植体的适应证
(一)严重牙槽骨吸收病例
在重度上颌骨牙槽骨吸收的患者中,传统的种植体植入可能因骨量不足而面临困难。颧种植体可以跨越牙槽嵴严重吸收的区域,利用颧骨的骨量来提供稳固的支持。例如,对于上颌无牙颌患者,当剩余牙槽嵴高度低于常规种植要求时,颧种植体能够有效地解决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问题。
一些因外伤、肿瘤术后等原因导致上颌骨缺损的患者,颧种植体也可以作为一种重建咬合功能的有效手段。它能够在骨量有限的情况下,帮助恢复口腔的咀嚼和美观功能。
(二)即刻种植与修复需求
对于部分需要即刻种植和即刻修复的患者,颧种植体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在拔除无法保留的患牙后,如果上颌骨的解剖条件适合,颧种植体可以马上植入,并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上部结构的修复,缩短患者的无牙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手术技术评估
(一)术前规划
影像学检查:详细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是关键。通常需要进行锥形束 CT(CBCT)检查,以评估上颌骨和颧骨的解剖结构,包括骨量、骨密度、重要解剖结构(如眶下神经、上颌窦等)的位置。通过 CBCT 图像,医生可以精确地设计颧种植体的植入路径,避免损伤重要的组织结构。
手术导板的应用:利用数字化技术制作手术导板,能够更好地引导颧种植体的植入。手术导板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口腔解剖结构和术前规划进行定制,确保种植体按照预定的位置、角度和深度进行植入,提高手术的精准性。
(二)手术操作要点
入路选择:颧种植体的植入有多种入路方式,如经牙槽嵴顶入路和经上颌窦侧壁入路等。经牙槽嵴顶入路相对简单直接,但可能需要适当的骨增量操作;经上颌窦侧壁入路则需要谨慎操作,避免损伤上颌窦黏膜。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骨量、上颌窦情况等选择合适的入路。
植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植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种植体的方向和深度。由于颧骨区域的解剖结构复杂,种植体的植入角度偏差可能会导致进入眼眶、鼻腔等周围结构,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同时,要注意保持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的良好接触,以确保初期稳定性。一般需要使用专门的种植器械和导航设备来辅助完成植入过程。
四、长期治疗结局
(一)成功率与生存率
研究表明,颧种植体在长期的随访观察中显示出较高的成功率和生存率。其成功率通常根据种植体周围是否出现炎症、松动等情况来判断。生存率主要考虑种植体是否留存于口腔内并且能够行使功能。例如,在一些多中心、长期的临床研究中,经过 5 - 10 年的随访,颧种植体的成功率能够达到较高水平,为患者提供了稳定的口腔功能支持。
影响成功率和生存率的因素众多,包括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如是否有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系统性疾病)、种植体的设计和表面处理、手术操作的质量以及术后的维护情况等。
(二)功能与美观恢复
功能恢复:颧种植体植入后,患者的咀嚼功能能够得到显著的改善。它可以支持固定义齿修复,使患者能够正常地咀嚼各种食物,恢复口腔的正常生理功能。通过合理的咬合设计和修复体制作,能够使咬合力均匀分布在种植体和剩余牙槽嵴上,减少种植体所承受的过度负荷。
美观恢复:在美观方面,由于颧种植体能够有效地恢复上颌骨的高度和丰满度,对于面部轮廓的改善也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进行即刻修复的患者中,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面部外观的优化,提高患者的自信心。
五、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一)术中并发症
出血:由于颧骨区域有丰富的血管供应,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出血情况。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血管解剖结构有清晰的了解,术中操作要谨慎,避免损伤主要的血管。如果出现出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如压迫止血、使用止血药物等。
神经损伤:眶下神经是上颌骨区域的重要神经,手术过程中如果种植体植入位置不当,可能会损伤眶下神经,导致患者出现面部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因此,在术前规划和手术操作过程中,要精确地确定神经的位置,避免种植体靠近或侵犯神经。
(二)术后并发症
感染:术后感染是种植手术可能面临的问题之一。为了预防感染,术前要严格进行口腔消毒,术中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术后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并要求患者保持口腔清洁。如果发生感染,需要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如局部冲洗、全身应用抗生素等。
种植体周围炎:这是影响种植体长期成功的重要因素。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维护是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关键。一旦发现种植体周围炎的迹象,如种植体周围黏膜红肿、探诊出血等,要及时进行治疗,包括机械清创、局部药物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