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口腔疾病 > 文章内容

上颌窦底提升中骨增量材料的专家共识:生物活性制剂、细胞疗法与

作者: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发布时间:2025-01-14 09:35浏览:

 生物活性制剂
骨形态发生蛋白:
作用机制: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是一组在人体内生成的生长因子,在骨的生长发育以及再生修复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属于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超家族,其中 BMP-2 具有最强的骨诱导能力,在骨组织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可吸收胶原海绵是目前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 2(rhBMP-2)常用的载体。
临床应用效果:有研究报道低剂量 rhBMP-2(1mg/ml)在上颌窦底提升愈合的早期阶段(3 个月)能显著增强新骨形成,但这种优势可能会在术后 6-9 个月后消失。系统评价显示,rhBMP-2 在上颌窦底提升中并未产生明显的效果。同时,rhBMP-2 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副作用,包括局部水肿、红斑、疼痛、出血、感染等。目前在上颌窦底提升中使用 rhBMP-2 尚无推荐的浓度以及具体的适应证。
血小板浓缩制品:
作用机制:血小板浓缩制品通过抽取患者静脉血后离心获得,包括富血小板血浆(PRP)、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以及浓缩生长因子(CGF)等。血小板可以释放出丰富的生长因子,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这些生长因子可以刺激细胞增殖、分化与血管新生。
临床应用效果:在上颌窦底提升中,采用单独使用血小板浓缩制品或将其添加在骨代用品中混合使用这两种方式。虽然部分研究显示,在上颌窦底提升中单独使用血小板浓缩制品后有新骨形成,但是目前缺乏高质量的研究证据。同时,这些研究均选择同期植入种植体以维持提升的空间,考虑到不植入骨增量材料的方案也能起到良好的骨增量效果,现有研究无法证明单独使用血小板浓缩制品的额外收益。而在将血小板浓缩制品添加到骨代用品中混合使用的研究中,也未能提供其能加速新骨形成的证据。
细胞疗法
作用机制:成骨细胞负责骨基质的合成、分泌与矿化,是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细胞,主要由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而来。临床上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从骨髓、骨膜、脂肪、血液和牙髓等组织中获取。细胞疗法旨在通过干细胞发挥骨生成作用,从而替代自体骨。
临床应用效果:目前,细胞疗法在上颌窦底提升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将干细胞与异种骨移植物混合相比于单独使用异种骨移植物可以增加骨形成。然而,另一项研究显示与单独使用骨代用品相比,添加干细胞并未显示出更好的组织学或临床结果。上述结果的差异可能与不同研究中采用的细胞数量与活力等因素相关。
不植入骨增量材料的上颌窦底提升
作用机制:不植入骨增量材料的上颌窦底提升是指在上颌窦底抬升黏骨膜后,不放置骨增量材料,而是通过种植体的尖端支撑已提升的上颌窦底黏骨膜,创造新骨形成空间。在这一方案中,种植体尖端支撑上颌窦底黏骨膜形成 “帐篷效应”,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充满血凝块的空间,血凝块在这一空间内进一步发生机化与成骨,这一过程与拔牙窝的愈合类似。
临床应用效果:系统评价表明,不植入骨增量材料的方案在侧壁开窗与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中均适用。在 6 个月至 10 年随访期间,种植体平均留存率达到 97.9%,在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中获得了平均 2.6mm 至 7.9mm 的垂直骨高度,同时这部分高度和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的长度呈正相关。这种技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上颌窦黏骨膜穿孔(3.08%),但不影响种植体的留存。由于需要利用种植体尖端维持成骨空间,这一技术的关键点在于种植体需获得较为良好的初始稳定性。总体来说,不植入骨增量材料的上颌窦底提升长期随访(≥10 年)的研究数量不足,适应证的选择如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上颌窦底黏骨膜抬升范围和上限等问题没有确切规范。
共识观点
目前在上颌窦底提升中,BMP-2、血小板浓缩制品以及细胞疗法在加速新骨形成和提高新骨比例等方面仍然存在争议,需要设计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证实其临床效果与应用价值。不植入骨增量材料行上颌窦底提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文献支持,种植体也显示了很高的留存率,后续需要进一步规范适应证并获得长期可靠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