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底提升中骨增量材料的专家共识》中关于自体骨的内容如下:
自体骨的优势
自体骨来源于患者自身,具有骨生成、骨诱导和骨引导特性,且无免疫排斥和疾病传播的风险,长久以来被视作骨增量材料的 “金标准”。其植入上颌窦底后的成骨过程与骨自身愈合的机制相近,能在远离骨壁的区域产生原发性成骨中心,促进新骨良好且迅速地形成。组织学结果证实自体骨植入上颌窦底后早期即可获得良好的成骨效果,有研究显示,在自体骨移植的早期(6 个月以内),上颌窦内新骨比例在 23.2%~67.9%,平均达到 42.6%。
自体骨的获取
自体骨可从口内或口外获取。口内供区包括种植位点周围、下颌支、外斜线、颏部和上颌结节等;口外供区包括髂骨、腓骨和颅骨等。不同部位的自体骨骨质差异较大,上颌结节供区主要提供骨松质,而下颌支、颅骨和腓骨主要提供骨密质,颏部可以提供骨密质 - 骨松质,以骨密质为主,髂骨也可提供骨密质 - 骨松质,但以骨松质为主。临床上收集自体骨的工具多样,包括骨凿、刮骨器、咬骨钳等手持器械,和取骨环钻、超声骨刀、骨吸引收集器等机用旋转器械。取得的自体骨有块状、颗粒状、骨屑和骨泥等不同形态。最常应用于上颌窦底提升的自体骨为髂骨颗粒,其次为颏部的自体骨颗粒和块状骨,再者为口内多个区域获取的混合自体骨颗粒。
自体骨的局限性
供应有限:由于取自患者本身,自体骨的供应量十分有限。
手术创伤大:因需开辟第二术区,增加了手术创伤和手术时间,且供区存在肿胀、疼痛、出血、麻木、感染以及骨坏死等并发症风险。
治疗复杂:口外提取自体骨使治疗复杂化,通常需要全身麻醉和住院治疗,限制了自体骨的广泛应用。
吸收快且不可预期:研究显示自体骨植入上颌窦后 4~9 个月移植物体积显著下降。取骨部位和形态对自体骨的机械性能和体积稳定性有显著影响,骨密质比骨松质能更好地维持骨体积,块状骨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但血管化程度和成骨活性相对较差,因此较少运用于上颌窦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