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一、背景与定义
背景:随着某些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的发病率逐渐增加。这些药物主要包括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类、地舒单抗)和抗血管生成药物。颌骨坏死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疼痛、感染等问题,还会影响口腔功能和生活质量。
定义:MRONJ 是一种在使用上述药物过程中出现的颌骨坏死,通常表现为口腔颌面部硬组织(颌骨)暴露,且在经过适当的口腔治疗后,持续不愈合超过 8 周。
二、发病机制
虽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抗骨吸收药物会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导致骨重建异常,使颌骨的修复能力下降。抗血管生成药物则会影响颌骨的血液供应。当口腔局部存在创伤(如拔牙、牙周手术等)时,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就容易引发颌骨坏死。
三、危险因素
药物因素:药物的类型、使用剂量和持续时间都与 MRONJ 的发生有关。例如,静脉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比口服更容易引发颌骨坏死,且高剂量、长时间使用的风险更高。
局部因素:口腔卫生不良、牙周病、牙源性感染等是重要的局部危险因素。存在这些问题的患者,其口腔内细菌数量多,感染几率大,当颌骨局部受到药物影响后,更容易发生坏死。
全身因素: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也会影响 MRONJ 的发生。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颌骨的修复能力本身较弱,患 MRONJ 的风险相对较高;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易出现感染且伤口愈合缓慢。
四、临床分期与表现
分期
0 期(高危期):患者正在使用相关药物,无明显颌骨坏死的症状,但可能存在局部风险因素,如口腔黏膜红肿、牙周炎等。
Ⅰ 期:颌骨表面的黏膜出现破损,有轻微的疼痛,牙槽骨或颌骨暴露,但无明显的感染迹象,暴露面积通常小于 1cm²。
Ⅱ 期:颌骨暴露面积大于 1cm²,伴有疼痛、软组织肿胀、感染等症状,可能出现瘘管形成、溢脓等情况。
Ⅲ 期:除了颌骨暴露和感染症状外,还出现病理性骨折、口腔上颌窦瘘、口腔鼻腔瘘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颌面部疼痛,尤其在咀嚼、触碰时疼痛加剧。口腔检查可见颌骨暴露,周围软组织红肿、压痛,严重时可有脓性分泌物渗出。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面部肿胀、张口受限等情况。
五、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使用史(包括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时间等)、口腔治疗史(如拔牙、种植牙等)和全身疾病史是诊断的关键步骤。
临床检查:对口腔颌面部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口腔黏膜、牙齿、牙周组织和颌骨。观察颌骨暴露的部位、面积、有无感染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有口腔全景片、锥形束 CT(CBCT)。可以帮助确定颌骨坏死的范围、边界、有无骨质破坏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例如,CBCT 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颌骨内部的细微结构变化,如死骨形成的位置和大小。
六、治疗
保守治疗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是基础。指导患者正确的刷牙方法,使用漱口水(如氯己定含漱液)进行口腔清洁,减少口腔细菌数量。
抗感染治疗:根据感染的病原菌,合理选用抗生素。对于轻度感染,可经验性地使用阿莫西林 / 克拉维酸等药物;如果有耐药菌感染的可能或病情较重,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疼痛控制:采用药物止痛,如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等)或阿片类药物(根据疼痛程度选择)来缓解患者的疼痛。
手术治疗
死骨摘除术:当保守治疗无效,且颌骨坏死区域形成明显的死骨时,可考虑手术摘除死骨。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一般要在感染得到控制后进行。
骨修复手术:在死骨摘除后,根据颌骨缺损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骨修复手术,如采用骨移植材料(自体骨、同种异体骨等)来促进颌骨的再生和修复。
七、预防
用药前评估:在使用相关药物前,对患者进行口腔检查,评估口腔健康状况。对于存在口腔疾病(如牙周炎、根尖周炎等)的患者,先进行口腔治疗,待口腔情况稳定后再使用药物。
口腔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出现的颌骨坏死风险,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在用药期间,尽量避免口腔有创操作,如必须进行(如拔牙等),要权衡利弊,并采取预防措施(如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