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口腔疾病 > 文章内容

2023 EFP S3级临床实践指南:种植体周围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 J Clin Periodontol.发布时间:2025-01-14 09:28浏览:

 《2023 EFP S3 级临床实践指南:种植体周围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解读
一、指南背景与目的
欧洲牙周病学联合会(EFP)发布的这份 S3 级临床实践指南,是基于现有最佳证据,为口腔临床医生提供关于种植体周围疾病(peri - implant diseases)预防和治疗的系统性建议。S3 级指南代表着较高的证据级别和临床实用性,旨在帮助医生更好地管理种植体周围疾病,提高种植治疗的长期成功率。
二、种植体周围疾病概述
(一)定义与分类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peri - implant mucositis):是指种植体周围黏膜的炎症,仅累及黏膜组织,未影响到种植体周围的牙槽骨。临床表现为种植体周围黏膜红肿、探诊出血,但无骨吸收。
种植体周围炎(peri - implantitis):是一种更为严重的疾病状态,炎症不仅累及黏膜,还导致种植体周围牙槽骨的吸收。在影像学检查(如口腔 X 光片、锥形束 CT)中可发现骨缺损,患者可能出现种植体松动、溢脓等症状。
三、预防策略
(一)患者相关因素
口腔卫生教育:患者的口腔卫生维护对于预防种植体周围疾病至关重要。要向患者详细讲解口腔卫生知识,包括正确的刷牙方法(如使用软毛牙刷,按照巴氏刷牙法每天至少两次刷牙)和使用合适的辅助清洁工具(如牙间刷、单束牙刷用于清洁种植体与天然牙之间的间隙)。
生活方式建议: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吸烟是种植体周围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种植体周围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反应,增加疾病发生的风险。
(二)种植体相关因素
种植体设计与表面特性:在种植治疗计划阶段,选择合适设计和表面特性的种植体。一些具有亲水性表面、有利于骨结合的种植体可能降低种植体周围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经过特殊表面处理的种植体能够促进早期的细胞附着和骨组织生长。
手术技术与初期稳定性:种植手术过程中,确保良好的手术技术,保证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正确的植入位置、角度和深度,以及合适的骨增量操作(如果需要)都对预防种植体周围疾病有重要意义。例如,种植体植入时避免损伤周围的软组织和骨组织,能够为种植体周围的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维护治疗
定期复查:患者应定期到口腔诊所进行复查,一般在术后 1 周、1 个月、3 个月等时间节点进行检查,之后根据情况每半年或一年检查一次。复查内容包括口腔检查(观察种植体周围黏膜情况、探诊检查等)和影像学检查(评估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情况)。
专业清洁:在复查过程中,口腔医生或卫生士要对种植体进行专业清洁,如使用塑料器械进行手工洁治,避免损伤种植体表面。对于有牙石形成的情况,可根据种植体表面特性选择合适的超声洁牙设备进行清洁。
四、治疗方法
(一)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首先进行机械清创,使用塑料器械或橡皮杯配合抛光膏去除种植体周围的菌斑和牙石。同时,可配合使用局部抗菌药物,如氯己定含漱液,每天使用两次,每次含漱 30 - 60 秒,持续 1 - 2 周。对于炎症较重的病例,还可以考虑使用局部抗生素凝胶。
患者教育与口腔卫生强化:治疗过程中要再次强调口腔卫生的重要性,纠正患者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清洁工具,观察患者的口腔清洁操作并给予反馈,确保患者能够有效地清洁种植体周围区域。
(二)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机械清创:比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清创更为彻底,可能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除了去除菌斑和牙石外,还要去除种植体表面的生物膜。可以使用超声洁治器(配备专门用于种植体的工作尖)和手工器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清创。
局部药物治疗:使用抗菌药物,如米诺环素软膏等,将药物注入种植体周围的牙周袋内,每周一次,连续使用 3 - 4 周。同时,配合使用氯己定含漱液进行口腔清洁。
全身药物治疗(在特定情况下):对于炎症严重、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或者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全身应用抗生素。但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一般使用阿莫西林 / 克拉维酸等。
手术治疗
翻瓣清创术:当非手术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炎症或者骨缺损较为严重时,考虑进行翻瓣清创术。手术时翻开种植体周围的黏膜瓣,彻底清除感染组织和坏死骨组织,然后对种植体表面进行处理(如使用激光、化学试剂等去除生物膜),最后将黏膜瓣复位缝合。
骨再生手术:对于存在明显骨缺损的种植体周围炎病例,在翻瓣清创后可以进行骨再生手术。常用的方法包括使用骨移植材料(如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或人工骨材料)填充骨缺损区,同时可能需要配合使用屏障膜来促进骨组织的再生。
五、治疗效果评估与随访
临床评估:在治疗后的 1 - 2 周、1 个月、3 个月等时间节点进行临床检查。观察种植体周围黏膜的颜色、质地是否恢复正常,探诊出血是否消失,牙周袋深度是否减小等指标来评估治疗效果。
影像学评估:通过口腔 X 光片或锥形束 CT 检查,对比治疗前后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变化。观察骨缺损是否有修复的迹象,种植体周围骨密度是否增加等情况。一般在治疗后 3 - 6 个月进行首次影像学评估,之后根据情况定期检查。
长期随访:种植体周围疾病治疗后需要进行长期随访,因为这些疾病有复发的可能。患者应长期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到口腔诊所复查,医生要持续监测种植体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