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影像科 > 文章内容

结直肠癌CT影像数据库构建及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5-05 18:30浏览:

《结直肠癌 CT 影像数据库构建及质量控制专家共识》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工作组组织相关影像学专家制定。以下是其部分要点:

数据库定义

以结直肠癌对比增强 CT 扫描影像为主题,可被标注并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 CT 影像数据集合。

构建流程

  • 数据库软硬件构建:需考虑存储容量、数据安全、网络传输等因素,以满足大量影像数据的存储和访问需求。
  • 数据采集和储存
    • 采集前:需取得数据来源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制定详实的患者隐私保护方案、清晰的纳入排除标准和完整的采集参数。
    • 采集内容:包括临床诊疗数据、病理基因数据、原始影像数据和影像标注数据。临床诊疗数据涵盖患者基本人口学信息、流行病学信息、血清肿瘤标志物信息、临床 TNM 分期等;病理基因数据包含肿瘤病理分型、分化程度、基因状态等;原始影像数据采用 DICOM 格式,采集治疗前(基线)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腹部薄层图像(平扫及增强三期),记录扫描相关参数等;影像标注数据的标注对象包含原位肿瘤和转移病灶,标注内容包括影像征象及影像图像的标注。
    • 储存:原始影像数据采集完成后,将每例患者的数据样本或每个影像序列存放的文件夹设置唯一编码,建议按结直肠癌原发灶部位或有无其他部位转移分类储存,并补充条件筛选功能。
  • 数据库质量控制:包括对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等方面的控制,例如确保影像数据的质量符合一定标准,标注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
  • 数据库运行与维护:涉及数据库的日常管理、数据更新、安全维护等,以保证数据库的稳定运行和数据的安全性。
  • 数据库质量评价: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数据库的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如评估影像数据的清晰度、标注的准确性等。
 
该共识旨在为结直肠癌 CT 影像标准数据库建设和质量管理给予示范及引导,促进医疗影像人工智能行业生态可持续健康发展,加速结直肠癌 CT 影像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研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