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头颈黏膜黑色素瘤临床诊治专家共识》于 2015 年发布,旨在规范和指导中国头颈黏膜黑色素瘤的临床诊治,以下是其部分主要内容:
目前主要参考第 8 版 AJCC 关于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 TNM 分期,但该分期存在争议,核心问题是没有 T1 和 T2,头颈黏膜黑色素瘤全部被归为 T3 和 T4 的晚期肿瘤。然而有研究显示,病理诊断为原位的头颈黏膜黑色素瘤病例有较好的生存率和较低的转移率,证实了早期头颈黏膜黑色素瘤的存在。
-
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是诊断的最基本手段。例如口腔黏膜黑色素瘤,可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不对称、边界不清、颜色深浅不一、直径 > 5 - 6mm,短期内迅速增大的黑色病损,或者正常的黏膜黑斑出现破溃、流血、瘙痒、疼痛等异常情况。
-
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是必要的辅助诊断方法,除常规实验室检查外,还应检测 LDH,为后续治疗做准备并了解预后情况。
-
病理学检查:是确定诊断的金标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包括 S - 100、SOX10、HMB - 45、Melan - A 和 PNL2 等,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必要辅助手段。
提倡开展多学科(MDT)的讨论会诊制,包括完善的术前评估、合理的手术方式和切除范围及必要的术后综合治疗。对于晚期患者强调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
由于头颈部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口腔、鼻腔鼻窦、眼部等黏膜黑色素瘤各自发展出独特的诊治模式。为进一步提高口腔黏膜黑色素瘤的远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后续有专家组聚焦口腔黏膜黑色素瘤,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经验医学,对相关共识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