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学标本上清液驱动基因规范化检测指南(2023 年版)》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工作组和北京病理学会工作组制定,发表于《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3 年 30 卷 7 期。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
检测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特别是无法获取组织标本或组织标本量不足的患者,细胞学标本上清液的驱动基因检测可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标本类型
细胞学标本类型:包括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针穿刺细胞学标本等。在获取标本时,应确保操作规范,避免标本污染和细胞破坏。
标本质量要求:标本中肿瘤细胞含量应尽量丰富,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对于肿瘤细胞含量较低的标本,可通过富集等方法提高细胞数量。同时,标本应及时处理和保存,避免核酸降解。
细胞学标本上清液制备流程
标本采集: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采集标本,采集后尽快送检。
离心分离:将标本在低温离心机中离心,分离出上清液和细胞沉淀。离心条件一般为 1000-3000rpm,离心时间 5-15 分钟。
上清液保存:将分离出的上清液转移至无菌离心管中,在 - 80℃以下保存,避免反复冻融。
检测方法推荐
核酸提取:可采用商品化的核酸提取试剂盒,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确保提取的核酸质量和纯度。
基因检测技术:目前常用的检测技术包括实时荧光定量 PCR、二代测序、数字 PCR 等。实时荧光定量 PCR 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常见驱动基因的快速检测;二代测序可同时检测多个基因,能够发现未知的基因突变,但检测成本较高;数字 PCR 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可用于低丰度基因突变的检测。
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室内质量控制应包括标本采集、核酸提取、基因检测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价可通过参加外部质量评价活动,与其他实验室进行结果比对,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结果解读与报告
结果解读:根据检测结果,结合临床资料,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驱动基因突变以及突变的类型和丰度。对于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应进一步评估基因突变与靶向治疗药物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报告内容:报告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标本类型、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结果解读等内容。报告应由具备资质的专业人员审核和签发,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