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检验医学 > 文章内容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胃肠道肿瘤诊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4-12-31 09:13浏览: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胃肠道肿瘤诊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 版)》是首部关于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胃肠道肿瘤诊疗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胃肠外科熊斌教授团队牵头制定,于 2023 年 11 月 19 日发布。以下是该共识的主要内容:
循环肿瘤细胞与分子残留病灶的监测
CTC 可作为 mrd 的检测指标:分子残留病灶是指肿瘤经过治疗之后,传统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测不能发现,但可通过液体活检手段发现的肿瘤微小残留。CTC 可作为 mrd 的检测指标对肿瘤残留微病灶进行监测,CTC 和循环肿瘤DNA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 mrd 检测灵敏度。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
物理学捕获方法:主要包括使用滤膜、滤纸等物理材料来捕捉循环肿瘤细胞,通过物理吸附或过滤等方式将循环肿瘤细胞从血液中分离出来。
免疫学捕获方法:则是利用循环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或受体,通过相应的抗体或配体将其捕捉并分离出来。
循环肿瘤细胞的临床应用
肿瘤预后的判断:CTC 状态与临床因素如肿瘤浸润和肿瘤 TNM 分期等具有相关性。胃肠道肿瘤患者中 CTC 阳性者较 CTC 阴性者预后更差,其中单个 CTC、CTM 和中性粒细胞 CTM 的存在分别代表依次递增的风险级别。CTC 检测有助于临床判断预后和制定进一步的治疗策略。
肿瘤复发转移的监测: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或术后 CTC 阳性较 CTC 阴性提示更高的复发转移风险,需对其进行密切随访管理,建议每 3-6 个月进行 1 次 CTC 检测。
早期肿瘤的疗效监测:接受新辅助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可通过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前后 CTC 的状态分析治疗效果。CTC 水平明显降低提示疗效较好;反之提示疗效未达预期,应及时考虑调整治疗方案。CTC 阳性提示更高的疾病进展风险,需对其进行密切随访管理,建议每 2 个治疗周期进行 1 次 CTC 检测。
转移性肿瘤的疗效监测:转移性胃肠道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全身综合治疗过程中,监测 CTC 计数动态变化可及时提示肿瘤进展状态,有效评估治疗疗效。CTC 计数增加说明治疗无效,需要变更治疗方案;若 CTC 计数明显降低,说明治疗有效。对患者动态监测 CTC 计数时,建议在治疗前可先行 1 次 CTC 检测,治疗 1 个周期后再次进行 CTC 检测。
肿瘤的辅助诊断:CTC 联合影像学、病理学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可对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更精准的辅助诊断。随访期间建议每 6-12 个月进行 1 次 CTC 检测,实时监测肿瘤进展风险。
CTC 检测流程
样本采集:外周血采集需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使用 BD Vacutainer K2(EDTA)的 6ml 抗凝真空采血管采集 5ml 外周血,上下轻柔混匀 8 次,1h 内上机检测。若需远途运输,将其竖直保存于 4-8℃环境,避免剧烈摇晃,上机前需置于室温复温 20min。
CTC 分离:样本上机处理参照CTC-biopsy 系统标准上机步骤,样本分离后可用于后续检测。
染色阅片:样本分离完成后用甲醇固定,然后进行瑞氏吉姆萨染液染色,接着将染色完成的样本进行封固。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通过细胞病理形态阅片来鉴定不同 CTC 细胞类型。
CTC 鉴定
符合以下 6 条标准中的 4 个以上评判标准,或满足评判标准(6)外加符合其他 2 个条件可判读为 CTC:
细胞核异型性,非中性粒细胞(杆状或分叶)形态,非单核细胞(马蹄形、肾形或卵圆形)形态;
核质比 > 0.8;
细胞直径 > 15um;
核深染且着色不均匀;
核膜增厚出现凹陷或褶皱,核膜呈锯齿状;
细胞核染色质边移、巨大核仁或异常分裂。
临床报告结果包括 CTC 总计数和 3 种不同 CTC 细胞分型,即单个 CTC、CTM 及中性粒细胞 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