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微生物培养是诊断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传统培养方法耗时长,难以满足临床快速诊断需求。激光散射法微生物快速培养系统利用激光散射原理实时监测微生物生长,显著缩短培养时间。为规范该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提高感染性疾病诊断效率和准确性,特制定本专家共识。
二、激光散射法微生物快速培养系统的原理与特点
(一)原理
激光散射法微生物快速培养系统基于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引起培养基浊度变化的特性。当激光照射到含有微生物的培养基时,微生物会使激光发生散射,散射光的强度与微生物数量和生长状态相关。通过实时监测散射光强度的变化,可动态反映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从而快速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微生物以及微生物的生长速度。
(二)特点
快速:相比传统培养方法,可显著缩短检测时间。一般情况下,传统血培养需 5 - 7 天,而激光散射法可能在数小时至 1 - 2 天内即可获得结果,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依据。
灵敏度高:能够检测到低浓度的微生物,对一些菌血症早期或感染程度较轻的患者,可及时发现病原体,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实时监测:系统可实时记录微生物生长曲线,直观展示微生物的生长动态,有助于判断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对药物的反应,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参考。
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相对简便,减少人工操作误差,且可实现多样本同时检测,提高检测效率。但该系统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对某些苛养菌的检测可能需要特殊培养基或条件,且设备和试剂成本相对较高。
三、适用范围
血液感染:用于检测菌血症、败血症等血液感染性疾病,可快速确定血液中是否存在病原菌,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关键信息。尤其适用于重症感染患者,争取早期治疗时机。
呼吸道感染:对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样本进行检测,有助于诊断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明确病原体类型,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尿液感染:检测尿液样本,诊断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快速判断病原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其他感染:还可应用于伤口分泌物、脑脊液、腹水等样本的检测,辅助诊断相应部位的感染性疾病。
四、样本采集与处理
样本采集
采集原则: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样本被污染。根据不同感染部位和检测目的,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和采样时机。例如,血培养应在患者发热初期或寒战期采集,尽量在使用抗生素前进行;尿液采集应采用清洁中段尿,以减少污染。
采集量:按照系统要求和临床实际需求,采集足够量的样本。如血培养一般需采集 8 - 10ml 血液,痰液样本应不少于 1ml,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样本处理
样本运输:采集后的样本应尽快送往实验室检测,避免长时间放置导致微生物死亡或生长状态改变。对于不能及时送检的样本,需根据样本类型采取适当的保存措施,如血培养瓶应在室温下保存,避免冷藏或冷冻。
样本接种:将采集的样本按照操作规程接种到激光散射法微生物快速培养系统的专用培养基中。接种过程要注意无菌操作,确保样本均匀分布在培养基中,以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检测。
五、检测流程与结果判读
检测流程
仪器准备:开机预热,检查仪器各项参数是否正常,确保系统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耗材等。
样本接种与检测:将接种好样本的培养瓶放入仪器中,设置检测参数,启动检测程序。仪器自动实时监测样本中微生物生长引起的激光散射光强度变化,并记录生长曲线。
数据分析与报告:检测结束后,系统自动分析数据,根据预设的判定标准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微生物以及微生物的生长情况。操作人员审核结果后,出具检测报告。
结果判读
阳性结果:当检测到微生物生长曲线明显上升,且达到系统设定的阳性阈值时,判定为阳性结果,表明样本中存在微生物。进一步通过涂片镜检、生化鉴定、药敏试验等方法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药敏特性,为临床治疗提供详细信息。
阴性结果:若在规定的检测时间内,微生物生长曲线无明显变化,未达到阳性阈值,则判定为阴性结果。但阴性结果并不能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需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对于高度怀疑感染但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患者,可考虑重复检测或采用其他检测方法进一步排查。
六、质量控制
仪器设备质量控制:定期对激光散射法微生物快速培养系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仪器的光学系统、检测系统等性能稳定。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要求,定期清洁仪器,更换关键部件,如激光光源等。同时,定期对仪器进行性能验证,使用标准菌株或模拟样本进行检测,评估仪器的准确性、灵敏度和重复性。
培养基与试剂质量控制:选择质量可靠的培养基和试剂,确保其无菌性、营养成分和性能符合要求。对每批次培养基和试剂进行质量检测,包括无菌试验、灵敏度试验、特异性试验等。定期对培养基和试剂进行稳定性监测,确保在有效期内质量稳定。
室内质量控制:每次检测应设置阴阳性对照,阴性对照采用无菌培养基,阳性对照采用已知的标准菌株接种培养基。通过观察阴阳性对照的检测结果,判断检测过程是否正常。同时,定期对室内质量控制数据进行分析,绘制质量控制图,及时发现检测过程中的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室间质量评价:积极参加国内外权威机构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比对。对室间质量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和质量。
七、与其他检测方法的联合应用
与传统培养方法联合:虽然激光散射法微生物快速培养系统具有快速、灵敏等优点,但传统培养方法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试验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于激光散射法检测为阳性的样本,可进一步采用传统培养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物,便于进行准确的微生物鉴定和药敏试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同时,传统培养方法还可作为激光散射法检测结果的验证方法,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与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联合: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如 PCR、二代测序等具有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等特点,可在短时间内检测出特定病原体的核酸。与激光散射法微生物快速培养系统联合应用,可相互补充。例如,对于一些生长缓慢或难以培养的病原体,可先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快速筛查,再结合激光散射法培养系统进行进一步的确认和药敏检测。对于激光散射法检测为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感染的患者,分子生物学检测可提供额外的诊断信息,有助于明确病原体。
八、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结果解释与临床结合:激光散射法微生物快速培养系统的检测结果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病史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对于一些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轻易排除感染的可能,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判断。
操作人员培训: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激光散射法微生物快速培养系统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判读以及质量控制要求。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生物安全防护:在样本采集、处理和检测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做好个人防护,防止病原体传播。对使用后的样本、培养基和废弃物等,应按照生物安全相关规定进行处理,避免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