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在免疫抑制患者中发病率与死亡率高,早期诊断与治疗关键。传统诊断方法耗时长,快速检测技术发展为 IFI 早期诊断提供可能。为规范河南地区 IFI 快速检测技术应用,提高诊断水平,制定本共识。
二、适用范围
本共识适用于河南地区各级医疗机构中,对疑似 IFI 患者进行快速检测的实验室诊断流程与临床决策参考。
三、IFI 快速检测技术
(一)血清学检测
1,3-β-D 葡聚糖检测(G 试验)
原理:1,3-β-D 葡聚糖广泛存在真菌细胞壁,除隐球菌与接合菌。检测样本中该物质与鲎试剂中凝固酶原激活物反应,引发凝固蛋白原形成凝固蛋白,通过比浊或显色法检测。
临床意义:动态监测对 IFI 早期诊断有价值,尤其念珠菌、曲霉感染。结果阳性提示可能存在 IFI,但需排除假阳性,如血液透析、使用某些抗菌药物等。
注意事项:应规范样本采集、处理与检测流程,避免污染。不同检测系统参考值有差异,需依据试剂说明书确定。
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 试验)
原理:曲霉细胞壁特有成分,侵袭性曲霉感染时释放入血。采用双抗体夹心 ELISA 法检测。
临床意义:对侵袭性曲霉感染诊断特异性较高,连续监测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应用价值大。
注意事项:使用某些抗菌药物(如哌拉西林 - 他唑巴坦)、食用某些食物(如牛奶)可能致假阳性。样本采集时间与频率影响结果,建议每周 2 - 3 次。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原理:扩增真菌特定 DNA 片段,通过凝胶电泳、荧光定量等方法检测。
临床意义:快速、灵敏,可检测多种真菌,对早期诊断有帮助。可区分真菌种类,指导针对性治疗。
注意事项:易污染致假阳性,需严格规范操作流程,设阴性、阳性对照。不同引物与检测方法敏感性、特异性有差异,需合理选择。
二代测序(NGS)技术
原理:对样本中全部核酸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真菌 DNA 序列。
临床意义:无需培养,可检测罕见、苛养真菌,发现新病原体。适用于疑难、重症 IFI 诊断。
注意事项:成本高,数据分析复杂,需专业生物信息学人员。假阳性、假阴性问题待解决,结果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三)微生物质谱技术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 - TOF MS)
原理:样本中微生物蛋白离子化,根据飞行时间与质荷比鉴定。
临床意义:快速准确鉴定培养出的真菌,缩短鉴定时间。对丝状真菌、酵母样真菌鉴定效果好。
注意事项:样本前处理影响鉴定结果,需规范操作。数据库需定期更新,保证鉴定准确性。
四、检测流程与策略
疑似患者筛查
对免疫抑制、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入住 ICU 等高危患者,出现发热、肺部浸润影等疑似 IFI 症状体征,进行快速检测筛查。
检测项目选择
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危险因素选检测项目。如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疑曲霉感染,优先 GM 试验与 PCR 检测。
多种检测联合应用提高诊断准确性,如 G 试验 + GM 试验,或血清学 + 分子生物学检测。
动态监测
对疑似患者定期检测,观察指标动态变化。如 G 试验、GM 试验连续监测,依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五、结果判读与临床应用
血清学检测结果判读
G 试验:不同试剂临界值有别,一般以>80pg/ml 为阳性,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判断,单次阳性需复查。
GM 试验:以吸光度(A)值≥0.5 为阳性,连续 2 次阳性诊断意义大,同时考虑假阳性因素。
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判读
PCR 检测:阳性提示样本中存在真菌 DNA,需排除污染,结合临床判断感染。定量 PCR 可评估真菌载量,指导治疗。
NGS 检测:阳性结果提供真菌种类信息,因假阳性可能,需结合临床、其他检测结果诊断。
微生物质谱技术结果判读
MALDI - TOF MS 鉴定结果以得分表示,得分≥2.0 鉴定到种水平,1.7 - 1.99 鉴定到属水平,<1.7 需重复或用其他方法鉴定。
六、质量控制
室内质量控制
血清学检测:定期用质控品检测,评估检测系统稳定性与准确性,失控查找原因并纠正。
分子生物学检测:设阴性、阳性、空白对照,监测扩增过程,防止污染,定期校准仪器。
微生物质谱技术:用标准菌株验证,定期维护仪器,确保性能稳定。
室间质量评价
参加省级或国家级室间质评活动,评价实验室检测能力,对不满意结果分析整改。
七、人员培训与实验室建设
人员培训
对实验室与临床人员培训 IFI 快速检测技术原理、操作、结果判读与临床应用,提高业务水平。
实验室建设
依据检测技术要求建设实验室,如分子生物学检测设试剂准备、样本处理、核酸扩增、产物分析区,防止污染。
配备仪器设备并定期维护校准,保证检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