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检验医学 > 文章内容

粪便自动化检测与报告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4-12-31 08:38浏览:

 一、引言
粪便检测对消化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诊断及健康筛查意义重大。传统手工检测效率低、误差大,粪便自动化检测技术发展,推动检测标准化、规范化。为指导临床应用,特制定本共识。
二、粪便自动化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
精密度验证
重复性:使用高、中、低浓度样本,重复检测 10 次,计算各测量项目结果的变异系数(CV),如粪便潜血检测,CV 应不超过 15% 。
中间精密度:不同日期、不同操作人员、使用不同试剂批次,检测高、中、低浓度样本,计算 CV,评估检测系统稳定性。
正确度验证
可溯源性:检测系统结果应可溯源至参考方法或参考物质,如粪便中白细胞计数溯源至血细胞计数参考方法。
比对试验:与公认参考方法比对,检测一定数量样本,计算偏倚,判断检测系统正确度。
分析灵敏度验证
确定能可靠检测到的最低分析物浓度,如粪便寄生虫卵检测,验证系统能检测到的最低虫卵浓度。
分析特异性验证
评估检测系统对目标分析物的特异性,避免干扰物质影响,如粪便潜血检测中,排除血红蛋白类似物干扰。
线性范围验证
检测系列浓度样本,建立剂量 - 反应曲线,验证检测系统线性范围,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三、粪便自动化检测的样本采集与处理
样本采集
容器:使用清洁、干燥、有盖专用容器,避免尿液等污染。
采集量:一般寄生虫检查不少于 3 - 5g,潜血检测不少于 2g 。
采集时间:尽量在排便后 1 小时内送检,特殊项目按要求采集,如肠道菌群检测需特定保存条件。
样本处理
混匀:充分混匀样本,保证检测结果代表性。
过滤:某些检测需过滤样本,去除杂质,如粪便有形成分检测。
保存:不能及时检测,按项目要求保存,一般 2 - 8℃可保存 12 - 24 小时 。
四、粪便自动化检测项目与临床应用
粪便潜血检测
原理:基于血红蛋白过氧化物酶活性或免疫反应原理。免疫法对人血红蛋白特异性强,适合结直肠癌筛查。
临床应用:筛查结直肠癌、消化道出血疾病诊断与监测。
粪便有形成分检测
原理:利用显微镜成像、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识别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
临床应用:诊断肠道炎症、感染性腹泻、寄生虫感染等疾病。
粪便脂肪检测
原理:化学法或酶法检测脂肪含量。
临床应用:诊断脂肪泻、胰腺疾病等消化吸收不良疾病。
五、粪便自动化检测报告
报告内容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
样本信息:采集时间、类型、外观等。
检测项目及结果:注明测量值、单位、参考区间,异常结果标注。
报告日期与报告人签名。
报告审核
建立审核规则:依据检测系统性能、临床经验设定,如结果超出线性范围需复查。
人工审核:审核结果合理性,结合临床信息判断,异常结果复查或与临床沟通。
六、粪便自动化检测的质量保证
室内质量控制
质控品选择:高、中、低不同浓度水平,基质与临床样本相似。
质控频率:每批次检测带质控品,失控时查找原因、采取措施。
记录与分析:记录质控结果,定期分析趋势,评估检测系统稳定性。
室间质量评价
参加权威机构组织的室间质评活动,按时回报结果,分析偏差,持续改进。
七、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开发更灵敏、特异检测技术,如多指标联合检测、分子诊断技术应用。
智能化发展:结合人工智能,实现检测结果自动分析、智能诊断,提高诊断效率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