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ABO 血型检测是临床输血、器官移植等领域的重要基础检测项目。为规范深圳市临床实验室 ABO 血型检测,提高检测质量,保障临床用血安全,特制定本专家共识。
二、检测前准备
(一)人员要求
从事 ABO 血型检测的工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血型血清学基本原理、检测方法及操作规程,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和技能考核,确保知识和技能的更新。
(二)仪器设备
离心机:应定期校准,确保离心力准确且稳定。不同检测方法对离心力和时间有特定要求,如试管法离心力一般为 340 - 380g,时间 15 - 30 秒 。
恒温孵育箱:温度控制精度需达到 ±1℃,定期进行温度监测和记录,以满足凝集反应对温度的要求,如某些方法需在 37℃孵育。
显微镜:保持清洁,定期检查物镜、目镜等部件,确保成像清晰,用于观察凝集反应结果。
(三)试剂与耗材
血型定型试剂:包括抗 - A、抗 - B、抗 - AB、A1 红细胞、B 红细胞等试剂。应从具有合法资质的供应商采购,试剂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法规要求。
耗材:如试管、吸管、移液器吸头、血型卡等,应选用质量可靠产品,避免因耗材质量问题影响检测结果。
(四)样本要求
样本类型:常用静脉血,EDTA - K2 抗凝管或枸橼酸钠抗凝管采集。
样本采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标本溶血、脂血、黄疸等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
样本保存与运输:采集后应及时送检,若不能及时检测,2 - 8℃保存不超过 24 小时 。运输过程中应保证样本的稳定性,避免剧烈震动。
三、检测方法
(一)常规检测方法
试管法
原理:通过血型定型试剂与红细胞在试管内反应,根据凝集现象判断血型。
操作步骤:分别在试管中加入抗 - A、抗 - B、抗 - AB 试剂,再加入适量受检者红细胞悬液,离心后观察结果。同时设置反定型,即试管中加入 A1、B 红细胞,再加入受检者血清,离心观察凝集情况。
优点:操作简单,结果直观,适用于各种情况的血型检测。
缺点:手工操作较多,易受人为因素影响。
微柱凝胶法
原理:利用微柱凝胶中特定介质的筛选作用,使凝集的红细胞留在凝胶上层,未凝集的红细胞则沉降至凝胶底部。
操作步骤:在微柱凝胶卡的相应孔中加入血型定型试剂和受检者红细胞悬液或血清,经过离心后观察结果。
优点:标准化程度高,结果易于判断和保存,灵敏度较高。
缺点:成本相对较高,对仪器设备有一定要求。
(二)特殊检测方法
吸收放散试验:适用于弱 A、弱 B 抗原的检测。当常规方法难以判断血型时,通过吸收放散试验增强抗原抗体反应强度来确定血型。
唾液血型物质检测:对于一些红细胞抗原表达弱或存在干扰因素的情况,可检测唾液中的血型物质辅助判断血型。但该方法不适用于非分泌型个体。
四、结果判读与报告
(一)结果判读
凝集强度判断:按照国际标准,凝集强度分为 4 + 、3 + 、2 + 、1 + 、±(混合凝集外观)、阴性。例如,4 + 表示红细胞完全凝集,呈一大块;阴性表示红细胞均匀分散,无凝集。
正反定型一致性判断:正定型(检测红细胞抗原)与反定型(检测血清抗体)结果应一致。若不一致,需查找原因,如可能存在亚型、疾病因素、试剂问题等。
(二)报告发放
报告内容:应包含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样本信息(采集时间、类型等)、检测方法、检测结果(ABO 血型)及报告日期、报告人签名等。
报告审核:由具备资质的专业人员对检测结果进行审核,确保结果准确无误后发放报告。若结果异常或存在疑问,应进行复查并注明相关情况。
五、质量控制
(一)室内质量控制
试剂质量控制:每次使用前检查试剂外观、有效期等,定期进行试剂性能验证,如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测试剂的效价和特异性。
仪器设备质量控制: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日常维护和校准,如离心机定期校准离心力,恒温孵育箱定期校准温度。每次使用后记录仪器运行状态。
人员比对:定期进行不同操作人员之间的检测结果比对,以评估人员操作的一致性。
(二)室间质量评价
积极参加国家或省级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按时回报结果。对室间质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若出现不满意结果,应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六、生物安全
实验室布局: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合理划分工作区域,避免交叉污染。
个人防护: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穿戴工作服、一次性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处理样本时应避免产生气溶胶,若发生样本溅出等意外,应立即按照生物安全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医疗废物处理:使用后的样本、试剂、耗材等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按照相关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