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17-11-08 20:55浏览:
次
(五)脂肪管型
在脂肪管型(fatty casts)内可见大小不等折光很强的脂肪滴,亦可能嵌入含有脂肪滴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可用脂肪染色鉴别。为肾小管损伤后上皮细胞脂肪变性所致可见于慢性肾炎,尤其是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时。
蜡样管型(waxy casts)为蜡烛档浅灰色或淡黄色,折光性强、质地厚、有切迹的管型,一般略有弯曲或断裂成平齐状。在肾单位慢性损害,长期少尿或无尿的情况下,由颗粒管型或细胞管型等长期滞留于肾小管中演变而来,是细胞崩解的最后产生;也可由发生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逐渐形成。在低渗溶液、水及不同的PH介质内均不溶解,它的出现提示肾小管的严重病变,预后差。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肾功能不全及肾淀粉样变性时;亦可在肾小管炎症和变性、肾移植慢性排异反应时见到。
(六)肾功能不全管型
肾功能不全管型(renal failure casts)又称宽大管型(broad casts),其宽度可为一般管型2-6倍,也有较长者,形似蜡样管型但较薄,可能由于损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碎屑在内径宽大的集合管内凝聚而成;或因尿液长期淤积使肾小管扩张,形成粗大管型,可见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尿中。急性肾功能不全者在多尿早期这类型管型可大理出现,随着肾功能的改善而逐渐减少消失。在异型输血后由溶血反应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尿中可见褐色宽大的知红蛋白管型。挤夺伤或大面积肥烧伤后急性肾功能不全时,尿中可见带色素的肌红蛋白管型。肾功能不全管型出现于慢性肾炎晚期尿毒症时,常表示预后不良。
(七)细菌管型
细菌管型(bacterial casts)指利害型的透明基质中含大量细菌。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呈颗粒管型状,可借助相差及干涉显微镜仔细识别,常见于肾脓毒性疾病。真菌管型可见于真菌感染时,但辨认困难,常需用细菌学及特殊染色等手段识别。发现此类管型,可早期诊断原发性及播散性真菌感染,对抗真菌药物的药将近监测有一定作用
(八)结晶管型
结晶管型指管型透明基质中含尿酸盐或草酸盐等结晶。临床意义类似相应的结晶尿。如管型中含小圆形牙齿酸钙结晶时易被误义为红细胞管型,应注意仔细观察,也可应用细胞化学染色来区别。
(九)混合管型
混合管型指管型内同时含有不同细胞及其它有形成分,用巴氏染色法有助于识别。可见于肾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缺血性肾坏死、肾梗死等患者。在急性排异反应时,可见到肾小管上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混合管型。
(十)类管型、粘液丝及与管型相似的物质
1.类管型(cylindroids casts)类圆柱体形态与管型相似,但其一端尖细扭曲或弯曲发螺旋状(见图7-3)。因常与透明管型并存,可在急性肾炎病有尿中见到,与肾血循环障碍或肾受刺激时有关。
2.粘液丝(mucous strands)为长线条形,边缘不清,未端尖细卷曲,可见于正常尿中,如大量存在的常表示尿道受刺激或有炎症反应。
3.其它包括非晶形尿酸盐或磷酸盐团;细胞团;其它异物如棉、毛、麻的纤维、毛发及玻片上的纹痕等,均应与管型鉴别(图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