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17-11-08 17:35浏览:
次
1、突变:细菌遗传物质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导致细菌性状的遗传性变异。这种变异可传于后代。
2、基因突变的规律:
自发性突变和诱导:每个细菌都可自发突变,突变率:自发突变→低;诱发突变→高。
突变与选择:突变是随机和不定向的;随机性;选择性。
突变和回复突变:某些细菌在自然界由野生型突变为突变型株,经过再次突变又成为与野生型相同表型的过程,称为回复突变。
野生型:细菌在自然环境下具有的表现型。
突变型:发生突变后的菌株。
野生型→突变型→野生型
3.机制:
1)碱基置换
2)碱基插入和缺失
3)转位因子的插入
(二)基因物质的转移与重组
基因转移:外源性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受体菌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的过程。
供体菌;受体菌
1.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提供的游离DNA片段整合重组,使受体菌的性状发生变
异的过程。
2.转导: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基因转移到受体菌内,导致受体菌基因改变的过程。
普遍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
3.接合:是受体菌和供体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所带的F质粒或类似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
4.溶原性转换:是噬菌体的DNA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宿主菌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的
遗传型变异。溶原性细菌因此而获得新的特性。
5.原生质体融合:两种经过处理失去细胞壁的原生质体混合可发生融合,融合后的双倍体
细胞可发生细菌染色体间的重组。
(三)病毒基因的相互作用
1、 基因重组: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亲缘关系相近的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它们的基因组可相互作用发生基因重组。
重组可使基因再激活,表现为交叉复活和多重复活两种形式。
—交叉复活---活病毒与灭活病毒间。
—多重复活---两个或多个灭活病毒间。
2、互补作用和表型混合:
互补作用:是一种病毒为另一种病毒提供本身不能合成但又是必需的基因产物,使其在混合感染的细胞中得以增殖。
表型混合:是互补作用的特殊例子。
四、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
(1)在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
(2)在细菌和疫苗研究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