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名来源:“肝癖” 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结合现代医学,对应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NASH)、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
中医病机:核心为 “痰瘀互结、肝失疏泄”,与饮食不节、劳逸失调、情志不畅等相关,病位在肝,涉及脾、肾,病理因素以痰浊、湿热、血瘀为主,日久可致肝脾肾亏虚。
-
与代谢综合征(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密切相关,是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
主症:右胁胀满或隐痛、脘腹胀满、肢体困重、舌苔腻、脉弦滑。
-
次症:乏力、纳呆、大便黏滞或不爽、形体肥胖、面色晦暗。
-
病史:长期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肥胖或代谢疾病史。
-
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符合脂肪肝影像学特征(如肝脏回声增强、密度降低、血管显示不清)。
-
排除标准:排除酒精性肝病(男性饮酒量>140g / 周,女性>70g / 周)、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其他肝病。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剂 |
肝郁脾虚证 |
胁肋胀满,情绪抑郁,食少便溏,舌淡苔白 |
疏肝健脾,理气和中 |
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
湿热内蕴证 |
胁痛口苦,身重困倦,舌苔黄腻,脉弦滑 |
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
龙胆泻肝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
痰瘀互结证 |
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舌质紫暗有瘀斑 |
祛痰化湿,活血化瘀 |
二陈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
肝肾阴虚证 |
胁痛隐隐,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补肝肾,养阴清热 |
一贯煎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
脾肾阳虚证 |
脘腹冷痛,便溏肢冷,舌淡胖有齿痕 |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
附子理中汤合肾气丸加减 |
-
肝郁脾虚证:逍遥丸、护肝片、参苓白术散。
-
湿热内蕴证:胆宁片、茵栀黄口服液、肝达康颗粒。
-
痰瘀互结证:血府逐瘀胶囊、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
-
肝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
-
脾肾阳虚证: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
-
针灸治疗:
-
主穴:肝俞、胆俞、期门、足三里、丰隆。
-
配穴:湿热证加阴陵泉、内庭;痰瘀证加膈俞、血海;虚证加脾俞、肾俞。
-
穴位贴敷:选用脾俞、胃俞、中脘等穴位,贴敷化痰祛湿中药(如苍术、厚朴、陈皮等)。
-
耳穴压豆:取肝、脾、胃、内分泌、三焦等耳穴,调节代谢功能。
-
治法:以疏肝健脾、祛湿化痰为主,西医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减重、运动、调整饮食)。
-
中药: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可配合山楂、决明子、荷叶等药食同源之品辅助降脂。
-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为主,佐以活血化瘀,防止肝纤维化。
-
中药:龙胆泻肝汤合丹参饮加减,可加用垂盆草、虎杖等保肝降酶。
-
西医:必要时联用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水飞蓟素)。
-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兼顾扶正固本。
-
中药:膈下逐瘀汤合鳖甲煎丸加减,重用鳖甲、丹参、桃仁等,同时配伍黄芪、党参等益气扶正。
-
西医:监测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积极控制并发症(如门脉高压、肝性脑病)。
-
饮食调理:
-
原则:低脂、低糖、高纤维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推荐地中海饮食模式。
-
宜食:燕麦、玉米、海带、山楂、芹菜、苹果等降脂食物。
-
忌食:肥甘厚味、油炸食品、酒精及含糖饮料。
-
运动处方:每周 150 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慢跑),配合抗阻训练(如哑铃、瑜伽),目标体重减轻 5%-10%。
-
情绪管理:避免焦虑、抑郁,通过冥想、音乐疗法等疏肝解郁。
-
定期检查:每 3-6 个月检测肝功能(ALT、AST、GGT)、血脂、血糖、肝脏超声,必要时行肝纤维化扫描(FibroScan)或肝活检。
-
代谢管理: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者,需控制血糖(如 GLP-1 受体激动剂)、调节血脂(如他汀类药物),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
-
未病先防:针对高危人群(肥胖、代谢异常者),早期介入中药调理(如荷叶、茯苓、白术等),纠正痰湿体质。
-
既病防变:强调 “治未病” 思想,在脂肪肝阶段积极干预,防止向 NASH、肝硬化进展。
《肝癖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突出中医在 NAFLD 防治中的特色优势,强调 “辨证论治” 与 “整体调理”,结合西医精准诊疗,形成 “预防 - 治疗 - 康复” 一体化方案。临床中需根据患者体质与病情分期,灵活运用中药、针灸、生活方式干预等手段,以改善症状、逆转肝损伤、延缓疾病进展。未来需进一步开展循证医学研究,优化中医诊疗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