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人群常见疾病 > 文章内容

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疗临床指南:药物治疗与外科干预的结合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5-23 08:30浏览:

药物治疗

  • 治疗原则1:使用药物减少铜的吸收和增加铜的排出,治疗越早越好,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用药。
  • 常用药物
    • 铜螯合剂:如青霉胺、曲恩汀等,能与铜离子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促进铜从尿液排出。
    • 锌剂:通过诱导肠黏膜细胞产生金属硫蛋白,与铜离子结合,减少铜的吸收,同时促进体内铜的排出。
    • 其他药物:对于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可给予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以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

外科干预

  • 肝移植
    • 适应证:HLD 患者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出现肝脏失代偿(新发腹水、脑病或静脉曲张出血)、无法稳定的失代偿性肝硬化(难治性腹水、严重脑病或黄疸和凝血功能恶化);MELD 评分达到或超过 25 分,以及 MELD 评分在 15 分以上且经过药物治疗后肝功能无明显改善;发展至急性肝衰竭,可先进行血浆置换等人工肝过渡治疗,再行肝移植;NWI 达到或超过 11 分;符合米兰标准或其他可接受标准(如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标准或杭州标准)的肝细胞癌患者。
    • 禁忌证:绝对禁忌证包括合并难以根治的肝外恶性肿瘤、有肝胆以外难以控制的活动性感染、严重的心脑等重要器官实质性功能不全病变、难以控制的心理或精神疾病、难以戒除的酗酒或吸毒。相对禁忌证有年龄 > 70 岁、门静脉广泛性血栓形成或门静脉海绵样变、HIV 感染终末期肝病等。
    • 术后管理:术后应定期监测血清铜蓝蛋白和 24h 尿铜。术前存在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在肝移植术后需要继续坚持低铜饮食,并口服小剂量锌制剂。随访前 3 个月每周 1 次,3~6 个月每 2 周 1 次,6 至 12 个月每月 1 次,1 年后根据情况每月或每 3 个月随访 1 次,随访内容包括检查肝功能、免疫抑制剂浓度等指标,必要时进行 CT、MRI 和肝活检等检查。

药物治疗与外科干预的结合

  • 综合评估: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包括肝脏功能、神经系统症状、铜代谢指标、基因检测结果等,以及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评估,以确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对于病情较轻、药物治疗有效的患者,优先选择药物治疗,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对于病情严重、符合外科干预适应证的患者,则应及时考虑肝移植等外科治疗手段。
  • 过渡治疗:对于 HLD 导致的急性肝衰竭患者,先进行血浆置换等人工肝治疗,同时联合铜螯合剂,以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一般状况,为后续的肝移植手术创造条件,起到过渡治疗的作用。
  • 术后药物辅助:肝移植术后患者虽然通过手术更换了病肝,但仍需要继续使用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和病情监测。如定期监测血清铜蓝蛋白、24h 尿铜等指标,根据结果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以维持体内铜代谢的平衡,防止疾病复发或出现其他并发症。同时,对于术前存在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术后继续坚持低铜饮食和口服小剂量锌制剂,有助于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和预防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