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中医药学会 2017 版《肝脾不调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基础上修订。2020 年 11 月成立起草小组,经广泛搜集循证资料、组织专家讨论和 3 轮德尔菲法投票,于 2023 年 4 月通过审评。
-
概念:肝脾不调证是中医学常见脏腑兼证,泛指因七情所伤、五志怫郁或夹内生湿热火瘀等邪,致使肝失疏泄(太过、不及)和脾失健运(脾虚、脾壅)所引起的一类证候。
-
病位:病位在肝与脾,与心、肺诸脏功能失调相关。
-
病机: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为核心病机,分为 “责在肝” 和 “责在脾” 两大类。“责在肝” 包括肝气乘脾证(木旺乘土证)和肝郁脾虚证(木不疏土证);“责在脾” 包括脾虚肝乘证(土虚木乘证)和脾壅肝郁证(土壅木郁证)。
-
证型诊断
-
肝气乘脾证(木旺乘土证):主症为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脘腹痞满。
-
肝郁脾虚证(木不疏土证):主症为情志抑郁或善太息,脘腹胁肋闷胀、食后加重。
-
脾虚肝乘证(土虚木乘证):主症为脘腹痞满,腹痛即泻。
-
脾壅肝郁证(土壅木郁证):主症为脘腹痞满,大便黏滞不爽。各证型均为主症必备,次症 2 个,参照舌脉象即可诊断。
-
量化分级:对主要症状进行评分量化分级,根据各症状在证候积分中的权重赋予不同分值。
-
中西医病证结合诊断标准:临床多见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病、慢性胆囊炎等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和心身疾病,诊断标准参照相应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 年)。
-
辅助诊断参考指标:目前缺乏特异性指标,若中医辨证为肝脾不调的西医疾病,参照西医疾病诊断标准的相关指标。
-
肝气乘脾证(木旺乘土证):治法为平肝行气,抑木扶土,方药选用四逆散加减。可根据具体症状进行加减,如胁肋胀痛明显加香附、郁金;脘腹痞满甚加木香、砂仁等。
-
肝郁脾虚证(木不疏土证):治法为疏肝解郁,养血健脾,方药选用逍遥散加减。有肝郁化热、月经崩漏、肝郁头痛、肝郁失眠、肝郁胁下有瘕等不同情况时,可分别加牡丹皮、栀子、熟地黄、阿胶、川芎、白芷、远志、酸枣仁、鳖甲、牡蛎等药物。也可选用逍遥丸(浓缩丸)、丹栀逍遥丸(浓缩丸)等中成药。
-
脾虚肝乘证(土虚木乘证):治法为健脾益气,扶土抑木,方药选用四君子汤合痛泻要方加减。如清阳下陷、久泻不止加炒升麻、炙黄芪;舌苔黄腻加黄连等。
-
脾壅肝郁证(土壅木郁证):治法为运脾调肝,燥湿化痰,方药选用柴平汤加减。泄泻如水样、次数多可加茯苓、桂枝、炒白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