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恶性肿瘤(如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放化疗过程中,血小板减少是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治疗延迟或剂量调整,影响疗效及患者预后。本共识旨在规范妇科领域 CIT 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全程管理,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
放化疗损伤:化疗药物(如紫杉类、铂类、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抑制骨髓巨核细胞生成;盆腔放疗直接损伤骨髓造血微环境。
-
肿瘤本身影响:肿瘤骨髓转移、营养不良或合并感染加重骨髓抑制。
-
个体差异:高龄、既往骨髓储备不足、肝肾功能不全者风险更高。
-
高风险化疗方案:含吉西他滨、卡铂、异环磷酰胺等药物的方案,或联合盆腔放疗。
-
血小板减少分级(参考 CTCAE 5.0 标准):
-
1 级:100×10⁹/L ≤ PLT < 150×10⁹/L(轻度)
-
2 级:50×10⁹/L ≤ PLT < 100×10⁹/L(中度)
-
3 级:25×10⁹/L ≤ PLT < 50×10⁹/L(重度)
-
4 级:PLT < 25×10⁹/L(危及生命)
-
化疗前评估:
-
基线血常规、肝肾功能、骨髓穿刺(必要时)。
-
对高风险患者(如既往发生≥3 级 CIT、骨髓储备差),化疗前可考虑一级预防: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或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如艾曲泊帕),提升血小板基线水平。
-
放疗防护:
-
监测频率:
-
化疗后每周 1-2 次血常规,高风险方案或已出现血小板减少者需每日监测。
-
放疗期间每 1-2 周检测血小板计数。
-
预警值:
-
PLT < 75×10⁹/L 时需警惕出血风险,密切跟踪;PLT < 50×10⁹/L 时需启动干预措施。
根据血小板减少程度及出血风险,采取阶梯式治疗:
分级 |
治疗措施 |
1-2 级 |
观察,加强营养(如富含铁、维生素 B12 的饮食);可考虑口服升血小板药物(如咖啡酸片、氨肽素)。 |
3 级(无出血) |
① TPO:300 U/kg/d,皮下注射,连续 7-10 天,至 PLT ≥100×10⁹/L 后停药;
② TPO-RA:如艾曲泊帕 50-75 mg/d,口服,直至血小板达标。 |
3 级(伴出血)或 4 级 |
① 血小板输注:紧急提升血小板至安全水平(目标 PLT ≥50×10⁹/L);
② 联合药物治疗:TPO 或 TPO-RA + 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
③ 暂停放化疗,直至血小板恢复至安全范围。 |
难治性 CIT |
多学科会诊,考虑骨髓评估、调整化疗方案或加用免疫调节治疗(如利妥昔单抗,需严格把握适应证)。 |
-
卵巢癌维持治疗期间:
含 PARP 抑制剂(如奥拉帕利)可能加重骨髓抑制,需定期监测血小板,必要时调整剂量或停药。
-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
血小板减少时优先保证放疗疗程,可通过药物干预避免治疗中断。
-
老年患者:
耐受性差,需积极早期干预,避免血小板严重下降导致并发症。
-
肿瘤内科、妇科、血液科、输血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方案:
▶ 血液科参与鉴别诊断(如排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输血科规范血小板输注指征,避免资源浪费。
-
出血预防:
避免剧烈运动、抠鼻、用力排便;使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
-
用药指导:
告知患者 TPO/TPO-RA 的注射方法、口服剂量及不良反应(如 TPO 可能引起肌肉酸痛)。
-
心理支持:
缓解患者对出血风险的焦虑,提高治疗依从性。
-
治疗结束后监测:
每 2-4 周检测血小板,持续 2-3 个月,确保血小板计数稳定。
-
化疗方案调整:
若多次发生≥3 级 CIT,下次化疗可降低药物剂量或更换方案(如卡铂改为顺铂,需评估疗效)。
-
生活方式干预:
建议均衡饮食(补充蛋白质、铁剂),避免接触骨髓抑制性因素(如某些抗生素、有机溶剂)。
该共识聚焦妇科恶性肿瘤放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全周期管理,强调预防优先、分层治疗、多学科协作,旨在通过规范化流程降低出血风险、保障抗肿瘤治疗顺利进行,最终改善患者预后。临床实践中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动态调整方案,并关注最新研究进展(如新型促血小板生成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