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人群常见疾病 > 文章内容

《肝衰竭诊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5-23 08:20浏览:

指南更新背景

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国肝脏疾病谱变化,如药物、酒精、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所致肝衰竭比例上升,以及肿瘤免疫治疗、乙型肝炎不规范抗病毒治疗等引起的严重肝损伤 / 肝衰竭等突出临床问题,对 2018 年版指南进行更新。

主要更新内容

  • 肝衰竭定义和病因:新增免疫相关的肝衰竭,包含自身免疫性肝病、肿瘤免疫治疗、乙型肝炎不规范抗病毒治疗等所致肝衰竭。
  • 肝衰竭分类和诊断
    • 定义修订:急性肝衰竭(ALF)发生时间更新为 4 周内,亚急性肝衰竭(SALF)为 4 - 24 周。
    • 新增标准:纳入基于我国乙型肝炎相关 ACLF 人群特征的 COSSH - ACLF 诊断标准,并将 ACLF 划分为 3 个等级。还汇总了常用的 ACLF 诊断标准与预后评分系统,便于临床与科研参考。
    • 完善评估:完善了疗效判断标准,系统总结常用的不同类型肝衰竭预后评价工具,删除单一因素预后指标,强调动态预后评估。
    • 病理特征:指出肝衰竭多为功能性诊断,实施经皮肝穿刺风险高,可选择经颈内静脉肝穿刺,新增 ACLF 的系统性炎症反应和免疫代谢失衡等发病机制,完善病理学特征描述。
  • 肝衰竭治疗
    • 内科综合治疗:完善了肝衰竭病情监测指标、个体化营养治疗方案等内容。应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与粪菌移植,有助于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对免疫调节剂的应用进行不同强度推荐,新增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肝衰竭的二线和三线治疗方案。强调病因包括诱因治疗的重要性,抗病毒治疗更积极,HBsAg 阳性肝衰竭患者,不论 HBV DNA 是否阳性,均推荐立即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并优先选择快速强效的药物。
    • 人工肝治疗:鼓励 1 - 2 级肝衰竭患者积极考虑早期人工肝治疗,3 级及以上患者谨慎选择。
    • 肝移植治疗:删除部分原先的禁忌证,扩大了肝移植的适应证,使更多肝衰竭患者有望通过肝移植获得救治。

指南更新意义

新版指南既与国际前沿进展接轨,又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肝衰竭的诊断准确性,实现早诊早治,为患者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同时也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了更明确的标准和指导,推动我国肝衰竭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