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全科医学 > 文章内容

中国百日咳诊疗与预防指南(2024版)解读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5-08 08:57浏览:

背景与意义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曾是全球婴幼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虽疫苗普及使其发病率下降,但近年来全球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国也时有散发和局部流行,且因临床表现不典型及诊断手段局限,实际发病可能被低估。该指南的发布为临床提供规范指导,有助于提高百日咳的早期诊断率、规范治疗方案、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同时为公共卫生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主要内容

  • 病原学:百日咳鲍特菌是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需氧,无鞭毛和芽孢,对外界抵抗力弱。
  • 流行病学: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潜伏期末至发病后 2 - 3 周传染性最强。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疫苗的婴幼儿易感性高,冬春季多见,疫苗接种后流行特征改变,散发和局部流行常见。
  • 临床表现:潜伏期 7 - 14 天,典型经过分三期。卡他期类似上呼吸道感染,持续 1 - 2 周;痉咳期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持续 2 - 6 周或更长,咳嗽末有鸡鸣样吸气吼声,新生儿和婴幼儿可出现呼吸暂停等;恢复期痉咳逐渐减轻,持续 2 - 3 周。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在痉咳期白细胞计数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病原学检查中,细菌培养是金标准,但耗时较长、条件要求高;核酸检测(PCR)快速、敏感、特异,适用于早期及抗生素治疗后患者。血清学检查主要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 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不典型病例依靠病原学或血清学确诊。需与支气管炎和肺炎、气管异物、咳嗽变异性哮喘等鉴别。
  • 治疗
    • 一般治疗: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补充维生素和钙剂,咳嗽剧烈者适当给予镇咳祛痰药物,但避免强力镇咳剂。
    • 抗菌治疗:早期用抗生素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降低传染性,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对大环内酯类过敏者可选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等。
    • 对症治疗:痉咳严重者用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或镇静剂;出现窒息、惊厥等并发症者立即抢救;并发肺炎者根据病原体选抗生素治疗。
    • 中医药治疗:可根据病情和体质辨证论治,选用中药方剂或中成药。
  • 预防
    • 疫苗接种:是预防百日咳最有效措施。中国使用百白破联合疫苗(DTaP)和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IPV - DTaP),基础免疫在 3、4、5 月龄各接种 1 剂,间隔 4 - 6 周,加强免疫在 18 - 24 月龄接种 1 剂。
    • 控制传染源:及时隔离治疗百日咳患者,隔离期自发病之日起 40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