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 HIV 感染诊疗管理专家共识(2025 版)》在 2022 版共识基础上,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我国临床实践进行更新,强调了 “扩大筛查、多学科参与、尽早诊断” 的重要性,对急性感染者的筛查、诊断、cART 及感染者健康教育提出了更为详细的推荐意见1。以下是部分主要内容:
-
生物学特点:HIV 感染后,病毒复制首先局限在黏膜,然后转移到引流淋巴结并进一步扩增。在黏膜暴露 2 天内可在区域淋巴结中检测到 HIV,3-5 日内可在血浆中检测到 HIV RNA。此后,血浆病毒水平呈指数上升,在感染后 2-3 周达到高峰,核酸检测阳性后 7 天左右,p24 抗原水平可能超过 100pg/mL 并被检测出来。病毒血症达高峰时期前后,患者可能出现临床症状。感染暴露后 2-3 周可以检测到 HIV 抗体。
-
诊断相关:
-
识别诊断人群的推荐:加强对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包括急门诊、呼吸科、皮肤科等重点专科医务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艾滋病高危人群、高风险暴露可能行为、急性期临床表现等关键信息。重点筛查 6 个月内有明确流行病学史的人群,如患有性病或有性病史,有同性和异性不安全性行为史,有共用注射器吸毒史,有医源性暴露史,有职业暴露史,有 HIV/AIDS 患者配偶或性伴侣,HIV/AIDS 患者母亲所生子女等。
-
症状或体征: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皮疹、咽喉痛、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腹泻等,可自行缓解和消失的人群。
-
检测:具备流行病学史,无论有无症状体征,HIV 抗体初筛阳性者应进一步做 WB 试验,同时在知情告知前提下进行 HIV RNA 检测。如 HIV 抗体初筛阴性,也建议行 HIV RNA 检测。此外,怀疑急性期的患者可同时进行 T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作为诊断的辅助手段。
-
分期诊断:我国急性期定义通常为发生感染 HIV 的 6 个月内。部分感染者在急性期出现 HIV 病毒血症及急性逆转录病毒综合征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持续 1-3 周后自行缓解。不同国家或地区对急性期的定义有轻微差别,但诊断要点都包括可能感染时间、检测方法、常见症状。临床医生可根据 Fiebig 分期与血清及病毒学标志物变化关系,结合 WB 试验条带报告分析,提高对急性期的分期诊断能力。
该共识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急性 HIV 感染者的临床管理能力,降低 HIV 新发感染1。如果需要了解更详细的内容,建议查阅相关的专业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